百家艺术 |象由心生 浮生若梦——杜春生国画赏析

初见杜春生先生的绘画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草,往往被它的斑驳陆离的色彩线条所遮蔽,在朦胧中包含着阅读的吃力和把握的不确定性。因为他的绘画渲染的有些过于张扬,就是这种张扬态势干扰了我们传统的欣赏视觉而增添了扑朔迷离的因素。但当悉心审视时,参观者就会发现杜先生注重的是对所描写的物件进行表现而不是再现。发现他所表现的事物不是一个平面的表象,而是绘画物件应有的自然之象和内在之质的有机融合。他用恣肆挥洒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赋予所描写的物件以情的阐释和神的传递。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的诞生,都是作者对客观生活感悟的产物。没有创作主体的感动与激情,就不可能产生创作的欲望。一部成功作品的完成,实质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深刻认知的过程和主体意识尽情宣泄的过程,是作者心灵的折射。毫无疑问,在对客观事物的表现中,由于作者秉性、心理、社会经历、人生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的差异,因而会使同一事物呈现出形形色色的不同景观。但追求与众不同,建构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并阐述一种自我的艺术美学观念,达到标新立异的境界,则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有意义的艺术生命旅程和价值所在。因为没有特色就意味着泯灭了自我。正是恪守这样一种艺术理念并作用于现实的创作实践,杜春生先生的绘画艺术体现着自己对客观生活的别样解读,这为我们提供了有品味的观览平台和富有意义的美学欣赏。

诚然,我们很难用印象主义或表现主义来界定杜先生绘画艺术的风格,尽管他带有印象主义,不重视精确描写,重视从主观角度描绘等特点;尽管他也带有表现主义,重视绘画,“不重视可见的,而是创造可见的”等特点。他的绘画理念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中的。他认为,中国的绘画者,一定要在博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熟识中国画的真正意义,在充分张扬个性的前提下,深入把握、刻画客观物象的精、气、神,生动地叙述出那种似与不似的动人境界。不能令人怦然心动的作品不是完美的创作。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他执着地培育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感悟力,精心致力于对客观物象神态、意境提炼的艺术表现。

杜春生先生对绘画艺术的追求,重视的是被描写物件内容的张力和精神之质。

由于对生活精察默识,丰富的客观物象积累为他提供了富足的创作素材。同时也为他对客观事物的再关注和满腔热情的表现欲望形成了强劲的创作动力。所以在他的笔下,让我们感觉到他对广阔生活——从古到今的人物和自然物态的积极感知和刻画。显然,写实不是杜先生绘画艺术的精义所在,最为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具有极大的内涵和张力。他所表现的客观事物是一个极具感情色彩的人化自然,进一步说,他很注重对物性的人文理解,着意表达的不是“雅”、“趣”,而是烘托、刻画被表现物件的气质与神韵。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牡丹的雍容丽姿不是靠写实来显露的,而是凭借一种写意,从一种氛围中让人感受到盛开的牡丹所具有的大方、热烈、华贵、典雅。他的秋菊、冬梅同样是讲究意蕴的营造,让观者感悟到它们苍劲、傲然的风骨和坚强的精神气质。对人物的刻画则以他的《水浒传》人物系列为例,他重视人物性格的叙述,努力用笔墨把人物的个性挖掘出来。他让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人物正襟危坐的定格留影,是依靠夸张的线条传情达意,塑造出一个个充满活力,呈现动感的血肉汉子。

谈到创作观念时,杜先生认为自己在绘画中追求的是一种精神表现。为了表达这种感觉,他把世界万物皆看作一种精神表现的媒介,从而创造了“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显然,他的主观倾向在创作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表现,从他的画中我们透视到了他心底深处涌动的火样的热流,以及由此而激发出的艺术思维的灵动飞扬。但是,当我们在被杜先生的绘画艺术感动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忘却对“简洁、凝练”的关注,也就是说,在杜先生充满激情的色彩与线条的“龙飞凤舞”中,是否有的地方因“过分”而失去了“简洁”。因为简洁并不妨害意义的表达,能在简练中进行深刻的阐释是更高明的艺术境界。然而当看到他的《孔子杏坛讲学图》时,顿时让我们感到了释然,他的这种无意选择似在有意地回答我们的关注。

应该说,杜春生先生的绘画艺术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情理融汇,实虚共构,纷而不乱,艳而不妖,拙朴中见机巧,平实中寓不平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显示了一种有意义的艺术追求。我们真诚地希望杜先生在艺苑里辛勤耕耘,使自己的艺术之树常青,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文/刘新生

3作品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