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9)|到底有没有“只有爱、没有怨/恨”的亲子关系?

正文共2628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第10本书《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第9篇读书笔记·

1

俗话说,爱到三岁恨到老。大概说的就是当孩子开始产生自我意识以后,孩子和父母之间又爱又恨、相爱相杀的半生。

国家开放三胎,大家都在算,多养一个孩子,要多花多少钱?

其实,钱都不是事儿,接受公立教育的孩子真的也花不了多少钱。咱普通老百姓也不要求娃必须得是精英,做个幸福的普通人就可以了。

请父母带娃或者全职带娃,应对复杂的家庭关系也不是让人对养娃望而却步的终极大BOSS。等娃两三岁,入托或者上幼儿园了,基本上就不用专人带孩子了。夫妻俩上下班顺便接送娃,晚上辅导下作业或者陪玩,周末和节假日全家一起出游。需求基本同步。

这只是阶段性的生活方式改变。

让我在二胎、三胎面前迟疑的,不是钱,也不是家庭关系,而是育儿方式。

我们跟父母可以不住在一起,但是跟孩子至少要相处十几年吧。

我们和自己父母的关系,我们是处在被动的一方。长大以后,我们才有可能主动改变以往和父母相处的模式。但是我们和自己孩子这段关系,我们是主动的一方。这让我觉得责任十分重大。

我们从来没有养育的经验,只有自己的成长过程可以借鉴。但是我和二师兄的成长背景和过程差别太大了,很难有参考性,也不太可能在这个基础上达成一致。就算夫妻俩育儿观念一致,也不能保证娃就很配合。让人心梗的桥段似乎不可避免。

当孩子慢慢长大,特别是进入两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我们已经明显发觉孩子并不是那么好控制的。

好好说话,有时候,并没有什么用。

但是,树立权威,让孩子对我们又爱又怕,这样的养育方式短期内很有效,可我特别不认同。

我一直有个疑问:到底有没有“只有爱、没有怨/恨”的亲子关系呢?

以前我不太确定,但是当我看到《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这本书的时候,我相信,有!

(阅读体验极佳的一本书)

2

先讲个故事。

小孩子可能都比较怕黑,所以我们家睡觉的时候也要开一个小壁灯,等墨宝睡着了我再关掉。

有一天晚上,我太困了,忘了确认墨宝是否睡踏实了,就起身准备关灯。

起身的时候才发现,他睁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在看着我。但我的手没刹住,还是关了灯。果然他一边尖叫着“我要开灯,我要开大灯”,一边爬起来把最大的主灯给打开了。

我瞬间就清醒了,忍住没发火:妈妈很累,妈妈要睡觉了,你关掉大灯,帮妈妈开小灯好不好。

墨宝说:不好不好,我就要开大灯。

然后躺在床上不理我了。

二师兄看我俩对峙,就走过来很严肃地跟墨宝说,你看谁家小朋友是开灯睡觉的?大家晚上都要睡觉……巴拉巴拉一顿念叨,墨宝根本不听,背对着我们躺下不说话,并且不让关灯。

我突然想到在《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这本书里提到,孩子所有行为背后都有需求。

墨宝这样做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我应该怎么沟通呢?我整理了下思路,让二师兄安静会儿别说话。然后我躺在墨宝旁边,看着他的眼睛说:

你是不是生妈妈的气啦?

墨宝气鼓鼓看了我一眼,不说话。

我又说:是妈妈不对,妈妈不应该关掉你的灯。妈妈跟你说对不起

墨宝还是不说话。

积极倾听以后,我不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空气突然安静,气氛有点尴尬。

我发现他嘴皮上干得起皮,我就问:你嘴巴看起来很干,痛不痛呀?

墨宝点点头。

我问:要不要喝水。

墨宝说:要。

我赶紧起床给他倒水。我刚下床,他立马爬起来把大灯关掉了,只留了平时睡觉开的小壁灯。

重新进入睡眠程序后,二师兄和我陷入了深思。

(装帧设计也让人爱不释手)

3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作者安心是P.E.T.(即“父母效能训练”)课程的讲师。这本书是她在课程带领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其中很多经典场景的描述,都是中国家庭中最常见的场景。

比如“中国式越界”。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但是不恰当地过度帮扶老人、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地表达对孩子的喜爱,都是越界。还有主人为了表达热情好客,特别喜欢给客人夹菜,但是往往没有考虑过客人是否喜欢这道菜。

这些超出了需要范围的“越界”行为,过度的热情行为,其实也与传统道德文化精髓背道而驰。

P.E.T.是一套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课程,主要讲的是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实际上,也适用于所有人际沟通。

P.E.T.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倾听、表达、应对冲突和关系建设。当孩子被情绪或者外部事情所困扰的时候,伴随同理、接纳和真诚的内在态度,父母通过倾听和陪伴,梳理孩子被卡住的情绪或感受,协助孩子的情绪流动,让孩子重新回到情绪与思考的平衡状态,为孩子创造一个能够思考如何解决他所遭遇的问题的空间。

P.E.T.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人本主义的精神,即对人的尊重。

中国父母不是过度保护孩子,就是人为的给孩子制造困难。孩子自有其内在动力去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如果我们假设孩子是能力缺乏者,是不懂事、没有是非观念的,那就很容代替孩子做决定,把孩子遇到的困难拿过来自己解决。这样的结果是,孩子永远发展不出自己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到孩子18岁或者参加工作或者结婚的时候,父母认为孩子该成熟的年龄,反而困惑孩子怎么还不成熟啊。

孩子也很委屈:明明是父母没有给到自己锻炼的机会。孩子的自我得不到发展,还会将各种不顺利都推责给父母。

在职场上,很多领导都是传统大家长作风,希望一切都如自己安排,不得有半点差池。这样的管理方式,必然带来下属同事的消极懈怠。

4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上P.E.T.课程,但是《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值得所有父母读一读。

全书分为六个章节: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自我调整。

每一个章节中的案例,都体现了P.E.T.沟通法则的精髓。读这本书,学习创造一个有成长性的家庭环境和关系,既可以疗愈自己,也可以养育出自主积极的、为自己负责任的孩子。

作者认为,能滋养彼此关系的,应该是爱而非期待。最好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停止期待,其实就是开始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若不再期待,你就自由了

这样的观念,不仅适用于建立亲子关系,也适用于建立亲密关系。抛弃脑海中那个完美伴侣/完美小孩“应该”有的样子,我们都能获得自由。

深以为然。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