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乾隆年间的古诗,把襄城县山头店历史提前一百多年
山头店缘自清末?
襄城县山头店镇,因政府驻地山头店社区而得名。
关于山头店这一地名,1987年版《河南省襄城县地名志》有如下记载:
山头店乡人民政府、山头店村委会驻地。在县城东南9公里,首山东麓,白龟山北干渠东岸。
据传,崔姓始居,临路开店,初名崔家店;因有晨集,亦称崔集;清末以居首山东端,改今名。
按照这一说法,山头店这个地名迟至清末才出现。
首山东端的红石渠是山头店标志建筑。
喝酒留下一首诗
不过,我近日读到的一首清代乾隆年间诗歌,将山头店历史往前推进了100多年。
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襄城刘氏家族六兄弟号称“中州六刘”,刘青莲居第五。在其《七一轩诗抄》中,有这样一首诗:
松明招饮山头店,用牛车相迎,
封十念余老病,共载扶行,赋谢
杨柳村村万树稠,
直从山尾到山头。
豆花紫翠零星见。
麦浪黄云扑地浮。
鱼足河中钱不取,
酒呼篱外债何愀。
乘君下泽时来往,
偏有闲人比少游。
刘青莲做客山头店的诗句。
一个叫松明的人住在山头店,请住在山尾的刘青莲喝酒,派了一辆牛车相迎。另有一个叫封十的怕刘青莲坐不稳,主动上车搀扶。
从诗中描绘的场景来看,时间应在小满之后,麦子已经发黄。紫色的豆花,应该是豌豆吧。
松明其人,事迹待考,日子过得很闲适——鱼是从河里打的,不用花钱;朝篱外吆喝一声,就有人送酒来,先记账。
末联用了马援的典故。
《后汉书·马援传》中,马援从弟少游规劝天天向上的哥哥:“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下泽车,是一种适合在泥地上行走的轻便车辆;款段马,就是劣马;为郡掾吏,意思是有个工作干就行了,别总想着进步。
刘青莲的祝福有些绕:趁您闲居的时候,咱们可以多聚聚。别听信少游那样的劝告,您的前程远大着呢!
“七一轩”的故事
刘青莲在山尾的住处,叫做“江村”,他们的书室,叫做“七一轩”。
刘青莲字华岳,号藕船,生于1672年。他潜心经学和古文辞,只是科举不利,乾隆三年(1738年),67岁的他才获得岁荐贡生资格。
他的弟弟叫刘青芝,字芳草,号实夫,晚号江村山人。生于康熙十五年(1676),死于乾隆二十年(1755)。雍正五年(1727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这弟兄俩自小感情深厚,整天如影随形,切磋学问。刘青芝考中进士没多久,刘青莲思弟心切,踏冰两千里来到北京,留下这样一句话:
“今朝不尽团圆乐,那有来生未了因!”
不久,刘青芝就称病辞职回到襄城,与哥哥筑宅汝水之滨,称为江村。
“七一轩”,什么来历呢?
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刘氏兄弟,比欧阳修多出一个老翁,自命为“七一”。
兄弟情深,竟至舍弃了仕途,这故事挺感动人的。有朋友特意画了一幅《七一轩图》,天南地北的名流争相赋诗,传为盛事。
这幅画的摹本和相关诗文,后来结集刊印于卷帙浩繁的《刘氏传家集》中。
刘青莲去山头店喝酒,为啥没带上“如影随形”的弟弟呢?
七一轩图
“南山头店沟”在哪儿?
单以一首诗作例子,证明康乾时期就有山头店,有“孤证不立”之嫌。
再举一例。
雍正版《河南通志》卷十九,记载襄城县有一条“南山头店沟”:
“自周家庄起,泄水至杨树孙家庄止。宽二丈,深一丈,雍正五年濬。”
杨树孙庄至今犹在,位于山头店镇南端。
周家庄在哪儿呢?作为沟首,似也在山头店南面。
雍正年间,已有“南山头店沟”这个地名。据以命名的“山头店”,理应更加古老。
仅以雍正五年(1727年)为限,也比宽泛的清末(1840年—1912)早一百多年。
与时俱进的古村镇
据1987版《襄城县地名志》,山头店明、清属班城保;1931年属第三区首山镇;1941年属胜利乡;1948年属第二区;1949年属李庄区;1958年属山头店公社,置山头店大队。
此后,保持了这一格局。
至1987年,该村有有329户,1546人,1135亩耕地。农历每月逢五(初五、十五、二十五)、小满、三月二十四有物交会。
首山桑葚采摘园
山头店社区第一书记马帅告诉作者,目前,社区有5个村民小组,637户,1919人,1350亩土地。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农历逢五的集会,至今仍在沿续。
他说,近年社区支部致力发展特色经济,引进了香菇大棚、档发加工等项目,取得明显成效。因紧邻首山,无花果、桑葚、葡萄、蟠桃、香梨等林果采摘渐成气候,吸引着八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