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利索了,理想的精神栖息地还会远吗?|陈童·早茶夜读567

566| 读城记2020

话说利索了,理想的精神栖息地还会远吗?

文/ 陈童

25岁,文学研究生

大家好,我是陈童,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本月的主题书是《建筑的永恒之道》,我看完以后学科自信陡然提高——讲究语言的人,离舒适的房子不会太远。

当然不是说写作有助于买房,前人已经警告过很多次写作和买房之间的遥远距离了,我只是说写作有利于理解建筑的机制,因为建筑的机制和写作的机制是如此的相像,理解机制就能创造舒适的个人空间。作者是这么强调建筑语言的重要性的:“你创造生活的源泉,依赖于你所具有的语言的能力。如果你的语言是空泛的,你的建筑不可能充实。如果你的语言贫乏,你不可能产生优秀的建筑,除非你丰富了你的语言。如果你的语言是刻板的,你的建筑想必也是刻板的。如果你的语言是华丽的,你的建筑也将是华丽的。你的语言产生了你所做的建筑,建筑依据你的语言所具有的活跃程度,有生气或无生气。模式语言是美和丑的源泉,它们是所有创造力的源泉,制作者心中没有模式语言,将一事无成,事物所成为的样子,其深度、其平庸也来自建造者心中的模式语言。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建筑和其它创作一样,本质上都是对内在感受的翻译工作,只是和文字、代码和颜料等介质相比,建筑成本高,材料笨重,受到数学和物理规律的严格限制,一个让人舒服的空间,总是能让真实的意识乃至潜意识都得到物理的寄托。

《建筑的永恒之道》回答的是如何建筑的物理形式和人的心理需求契合的问题,如何通过物理形式让人忘记肉体的沉重,抵抗住地心引力满足人对隐私和开放、生命力、沟通等方面的要求。书里提出的“模式语言”就像建筑功能最优解的素材库,作者在书里描述的乌托邦是:如果一个人能忠实于自己的内在天性,精确描述自己真实需求,就能从模式语言库中如同搭乐高一样组合出自己心中的完美住所,达到无名的状态。

因为受到严格的物理限制,建筑模式语言尤其需要具体,具体和精确意味着可重复性。这是一套完美的需求和形式的连线。比如入口作为建筑与自然界内外交界的地方,既要避开公共领域,又要暴露给公共领域。这一需求转化为建筑模式需要准确的数字和具体的描述,书里这么描述这一需求:“前门至少须离街道20英尺,它应是可见的,从室内透过窗子应看到住宅前面的地方,但是从街道上不可能透过窗子看进去,在转换过在中,需要面层的变化,人到这里应进入一个既不同于室内又不同于街道特性的领域,他应有一瞬的完全避开街道的视域。

“建筑模式语言”可以解决为需求赋形的问题,但是最难的还是忠实于自己的真实需求,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建筑的永恒之道》这么像一本神神叨叨的灵修指南的原因,即使拥有所有最流行最炫目的建筑元素——落地窗、开放厨房、新风系统,73寸大电视——如果这些东西都不能与内心的需求对话,就是给别人看的空洞的装饰。当我们说自己想有一个舒适的住所的时候,“舒适”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作者在书里比较了两种“舒适”:豪宅别墅、豌豆公主的天鹅绒床铺、恒温的房间、遮盖起来而无需步入雨中的小路……这些公认的“舒适”可能是无价值和麻木的。但还有一种“舒适”,可以成为肉体的延伸,与人形神合一,作者在书里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

想像在冬日的下午,你自己伴着一杯茶、一本书、一个台灯和两三个靠着的枕头。使你自己觉得舒适。不要以你显示给其他人看,并说你如何喜欢它的方式。我的意思是你自己真正地喜欢它。你把茶放到你能拿到,但却不可能将它撞翻的地方。你把灯降低,照到书上,但不太亮,不致于看到灯泡,你把靠垫放在你后面。小心地一个挨一个放置在你要放的地方,支撑着你的后背、你的脖子、你的胳膊。这样你希望喝茶、读书、暇想时,正好被舒舒服服地支撑着。”放茶的位置、灯的高度、灯的亮度、靠垫的高度,物理空间的安排和人的习惯甚至身高臂长契合,就是通过这些细节,人跟空间有了互动。

所有的细节都从内心的真实需求生长出来,作者也给真实需求一个最好的指标:重复行为,毕竟没有成本的思想尽可以天马行空,有成本的行为却从不骗人,更何况房子这样动辄几百万的巨大投资,在割肉的钝痛里,是时候拿出Excel统计行为频率,用弗洛伊德分析潜意识,用星盘看命运走势了,放弃那些很美很贵内心却毫无波动的大额开支:如果一周都不拿出一次书,就不要幻想自己爱读书了,如果喜欢煎炒炸的中式饮食,开放厨房也只是看上去很美。根据行为频率确定核心需求,根本核心需求安排房子的朝向、格局、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等,甚至连书柜的形式,电视的高度,窗外的风景都来自内心真正的渴望,建设一个充分个人化的空间,无数次用真的喜欢真的爱点燃它的活力。

写一篇没有废话套话的文章和打造一个没有无效空间的建筑一样难,虽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会写逻辑清晰,用词准确的文章,但是住的舒服还是人的共同愿望,鉴于买房子装修的成本比说话码字高多了,在朝理想住所的努力中,用写作来练习买房实属划算,用对自我的了解弥补一些荷包的羞涩,一次次用终极问题拷问自己:我到底需要什么?又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实现?

话说利索了,理想的精神栖息地还会远吗?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附近”在何处永恒?|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