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者如何收集一座城市的情报|其林·早茶夜读752
752 | 读城记2020
侵略者如何收集一座城市的情报
━━━━
《中国中部事情:汉口》是无意中在武汉汉口小南湖的一个书店买的,叫德芭与彩虹,那个时候还没参与读城计划。对比《首都计划》和这本《汉口》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首都计划》是刚定都的领导者为百年大计设计的一个新首都,「首都之于一国,固不唯发号施令之中枢,实亦文化精华之所荟萃,可衡定其国民文化地位之高下」;而《汉口》不同,是日本的情报工作者为日本帝国染指、控制以汉口为中心的华中地区,提供的一个城市的详尽的情报资料,看看作者的序言就知道目的有多明显:
观当今时局,满洲只是只那问题之局部,并非全局。最大且尚未完全解决的清国问题乃是争夺中国腹地即扬子江流域的利权之问题,此乃帝国最终解决中国事情……
汉口乃长江之眼目,清国之中枢,制中国中部于死命之地,由此,帝国必须要染指于此、经营于此;此乃帝国不可回避之使命。
左一个必须染指,右一个不可回避,总之,作者水野幸吉抱着这样的动机劝诸公要精读之、通读之,才能不辜负自己细查走访的情报工作。
所以《汉口》不是为中国人写的,是告日本同胞书,想侵略这里,得知己知彼:大到汉口这个地方与外国的输出输入贸易、金融通货、未来的工商业航运发展,可开采的资源有哪些、方便不方便运输买卖,人力资源便宜否、用他们合算否;小到气候卫生医疗、吃穿住行,一年阴天多还是晴天多,刮风否,适合穿自个儿的和服否,以及去那边的日本人最容易患什么病,服不服水土啊、带什么药合适,都有详尽的记叙。
详尽的什么程度,连中国人衣服的纹饰都记录在案。水野幸吉通过细致观察总结出三条中国纹饰的特点:
一、讲究对称;二、讲究规整,无论方形或原型,都不能不正;三,纹饰的纹样不连续相接。一般不喜欢条状纹饰、而青睐点在的、徽章状的纹饰。
水野幸吉绝不是出于对外国的好奇趣味和猎奇心态,才这样观察中国人的衣服纹样审美的。不要忘记他的写作动机,作为对日本外务省及日本政府的汇报资料,每一条信息都能影响到经济政治的决策。
因为纺织品是当时日本生产实用性工业产品中的大宗商品,尤以棉布最为重要,是主要的出口商品。书里专门附有湖北棉花物产地图,当时日本的三井、日信、东兴等洋行都涉足棉花业。但是 1905 年,也就是作者调查汉口的这一年,在外国输入到汉口的织物中,日本产品所占的份额很小。究其原因,除了织布机械设备竞争不过外国,水野幸吉认为,对中国人穿衣传统的不了解也扯了经济的后腿。
他说中国人非常讲究颜色搭配,市面上主要流通的颜色有:元青、天青、鸟青、雪青、蛋青、银鼠灰、品蓝、二蓝、和花色,推崇正色排斥俗色如深绿、牡丹色、桃色;但我国(日本)市场却鲜有这样的颜色;就连中国人不重视的衣服花纹,看似简单,也有着他们自己喜欢的纹饰特点(就是上面提到的三个原则特点),而我国(日本)的业内人士却认为中国传统纹饰不多,简单模仿便可。如此僵化看待中国的布料团,显然不符合中国市场之需求。
所以水野幸吉贴心地为他们的业内人士细察中国衣服的质地、颜色、图案、穿衣习惯之喜好,以图改良本国的纺织品,争取竞争过外国对手,以期占领中国可观的服装市场。
这样细致的观察比比皆是,再比如火柴杆的火药情况介绍:
怀疑水野幸吉真得做过火柴的抽样调查。译者在前言里也提到过日本学者这种注意细节的观察习惯,认为「这不仅是日本民族性格所使然,还来自规范的专业素质,所谓的专业素质就是建立在明清儒学基础上的考证学的严谨」。日本的考证学派吸收了乾嘉学派、明末顾炎武的思想,提倡经世致用,将考证学用于收集异国情报上了。汉口的「乐善堂」「同文书院」是著名的日本涉华情报机构。嗯,众所周知,间谍是训练出来的。
从情报人员的视角看一个城市,真得很有意思。
今晚二条
有钱就能把城市建设好?
你开什么玩笑!
往期
TAN
回顾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