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卡耐基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的作品依然在国内青少年中拥有广泛的读者,那些曾被我视为人生经典的书籍,同样出现在儿子的书架上,也出现在各大网站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他以直击心灵的循循善诱影响着几代人,帮助孩子穿越青春的迷茫,指导成人破解人生的困顿。后来的风行于世的被称为“心灵鸡汤”的作品,基本上都脱胎于此,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都发生了严重的遗传变异——只剩下“鸡汤”,而与心灵关涉不大。
因为这个卡耐基——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在国内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导致另一个卡耐基——安德鲁.卡耐基(Andrew Carnegie)而被人忽视,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我曾听到一位老师对学生说:“富可敌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战胜人性的弱点,就能走上成功之路!卡耐基的书就连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佩服,让我们也来读一读他的书吧。”孩子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课下,我悄悄告诉他:“你说的那个卡耐基不是钢铁大王。”老师很惊讶,对我说:“没错呀,我查过了。”我说:“那就回去,再好好查查,还有一个卡耐基。”
还有一个卡耐基,是“钢铁大王”,富可敌国,这没错,但这个卡耐基叫安德鲁.卡耐基(Andrew Carnegie),他从来没有讲过什么成功学。让比尔.盖茨佩服的五体投地的,正是这个卡耐基写的一篇文章,而不是一本书,名为《财富的福音》。这篇文章告诉人们的不是如何赚钱(成功),而是如何散钱。
《财富的福音》发表于1889年,现已被认为是“美国公益事业经典之作,奠定了20世纪美国现代基金会发展的思想基础,甚至成为捐赠领域的运作指南”。文章不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我保证大家看后会有脑洞大开的感觉,还会对我们固执的“为富不仁”的看法有所触动,如果对于我们的财富观产生某种影响,那是我最乐意看到的。
卡耐基认为:有三种使用剩余财富的方式——传给家族和子孙,死后捐给公用事业,由财富的主人在生前妥善处理。我们传统的恪守了几千年的观点——“传给家族和子孙”,在卡耐基看来是最不可取的,他说:“对子孙和国家都不利。富家子弟没有被惯坏而仍然恪尽社会职责的固然有,但不是常规,不肖子孙是多数”。他的这一观点似乎与我国古代某些贤明之士的思想是一致的,林则徐就曾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然而我国古人大多仅停留在乐善好施这一层面,并未深入思考并主动承担富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卡耐基的选择是:把富人的巨额剩余财产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他信奉一个理念: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他认为,一个人要在生前把全部财产捐出去,不要留到死后!——这便是前段时间被广泛热议的“裸捐”一词的来历。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成立了“卡耐基基金会”把自己的全部资产用于资助各种公益事业。
教育是卡耐基重点关注的领域,在卡耐基基金会成立之前,已经先设一笔“教师退休基金”,因为经过调查,他发现中小学教学质量比较差,需要提高,而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根本在教师。于是他想到为中小学教师先设一笔教师退休基金,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就能专心教学,也能吸引人才。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欣慰(虽然我不可能享受到这笔基金),也引发我对社会上的“仇富”心理的一种反思。
卡耐基不赞成施舍,他认为:把这笔钱平均分配给穷苦大众,除了惯坏更多人之外,能有什么效果呢?长期实行的一般慈善布施有害无益,足以鼓励游手好闲和各种恶习,真正有尊严、有出息的人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求施舍的。他还提醒人们:在神圣的慈善外衣下漫不经心地胡乱挥霍的百万富翁比一毛不拔的守财奴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实际上是他们制造了乞丐。
这个卡耐基留给世界的,绝不仅仅是大笔的钱和一颗善心,他的财富观、捐赠观、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都是巨大的财富。这个出身贫苦家庭,靠着天才、努力和机遇走上世界富豪巅峰的人,居然在备忘录上写下:人生必须有目标,而赚钱是最坏的目标。没有一种偶像崇拜比崇拜财富更坏的了。
有意思的是,靠着演讲和书籍获得巨大声誉的戴尔.卡耐基同样出身于社会底层。他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书。戴尔.卡耐基告诉人们如何获得成功,安德鲁.卡耐基告诉人们如何放弃财富。在这个纷纷扰扰的时代,追求成功是天经地义的,但也要思考:为什么追求成功,追求什么样的成功?
在我们埋头努力、奋不顾身的追逐成功的过程中,别忘了还有一个卡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