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是一种天赋吗?
创意是一种天赋吗?
李广生
“创意是一种天赋吗?”在“创意读写联盟”微信群有人这样问。“创意就是与众不同!”我立即想到这个答案,并开始输入,但最后没有发出。我突然意识到,这样定义创意似乎有些仓促和轻浮,如果仅仅是与众不同,它还值得我如此热爱吗?
想起朋友圈一个朋友晒的图片,自己加工的三明治和张开大嘴、露出大牙的卡通水果造型。隔着屏幕,我似乎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也能想象出家人享受这些美食时惊喜的表情。创意让生活更加美好。
我认识一位老人,望九高龄。他生活的空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创意。从街上捡来的几块破木头和一块破木板,他砍吧砍吧、敲吧敲吧,做成一个仿明式家具的三足小凳,造型典雅古朴,而且实用。在他的世界里,确实没有诗和远方,但过的并不苟且。
还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热衷于课堂提问的设计,总是能问出一些古怪但很有意思的问题。他的课堂成为孩子的期待,因为谁也猜不出他会问出什么好玩的问题。创意让他收获到别样的工作的快乐。
创意是与生俱来的禀赋,就像每个人都希望生活更加美好、日子不再苟且、工作充满快乐一样。所以说,创意真的不是简单的与众不同,当然更不是刻意的与众不同,创意是一种态度,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不肯苟且的态度。
关于苟且、诗和远方的话题最近一段时间在朋友圈炒的火热,缘起是因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的高晓松,在《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这本书中,他记录母亲说过的一句话: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由高晓松词曲、许巍演唱的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仿佛触动了大众的某根敏感神经,人们热议纷纷。
不管人们怎么评论,诗和远方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还是奢侈品。每到假期,看着身边的人出国的出国、出游的出游,在朋友圈里秀美食、秀美景、秀美颜,心里着实羡慕。远方对我的诱惑一点不比别人小,我对远方的向往一点不比别人少,但也只能是想想罢了。上有老,下有小,家人要补课,手头有工作,决定我只能在原地驻守,目送那些乘兴而去的,迎接那些败兴而归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唯一的选择是苟且。
“生命课堂”方兴未艾,有个朋友跟我开玩笑说:“放假了,你的生命课堂也该歇菜了吧。”他没有想到,我又整出一个“创意读写”课程,还列出了课程表、开设了微信群,把整个假期安排的满满当当。虽然不能去远方潇洒,但我觉得自己并不苟且。所以,我感谢创意。
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创意应该体现在方方面面。为什么不可以让生活、学习和工作更加有趣一些呢?就拿阅读来说吧,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今天下午,我到领导的办公室请示工作,他正在阅读《基辛格传》。见到我,他兴高采烈的说:“这本书真有意思!”我们在谈工作之前,谈了十几分钟对基辛格的看法,让我产生把这本书据为己有的念头。
有人却善于埋头苦读,虽然他可以独自的品尝到阅读的乐趣,但会给身边的人造成一种错觉——读书很无聊。有些孩子,恰恰不是因为父母不读书,而是父母太爱读书,沉溺于阅读之中,忘记了交流和共享,导致子女过早的失去阅读的兴趣。他们会视书籍为敌人,因为书籍夺去了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
还有的人,特别善于教育和指导孩子读书,一会儿讲方法,一会儿定计划,说得头头是道,可谓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说得孩子连最基本的阅读兴趣都没有了。有人问我:什么样的孩子不爱阅读?我的回答是:明白阅读的意义、懂得阅读的重要性的孩子,不爱读书。
在“创意读写联盟”微信群,我不建议大家讨论作文。在我看来,作文真的很没意思。我喜欢写作,但从小到大,从未停止过对作文的厌恶。我希望大家关注创意,创意有了,怎么写出来,真的不是问题。莫言便是个很好的例子。据我所知,没有哪个伟大的作家,是从写作培训班走出来的。
天赋,人们通常理解为天资,一种特殊的、出众的、不是人人都有的才能。如果这样,我不同意“创意是一种天赋”。如果把天赋理解为受命于天的、人人都有的资质,那么我同意“创意是与生俱来的禀赋”。说到底,创意是一种态度,即使没有诗和远方,也不肯苟且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