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图讲肠覃、石瘕的病因、症状以及鉴别
【肠覃】
下面看《水胀》的第二段,教材211页最下面,这段是论肠覃、石瘕的病因、症状以及鉴别。我先读一下:
“肠覃何如?歧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互其候也。石瘕何如?歧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歧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肠覃何如”(音:迅),过去我们常读成肠覃(音:循),那是声调的问题。肠覃这个病,读成肠覃(音:循),也有读成肠覃(音:蕈)的,因为这个字的意思,和这个“蕈”字的意思相近,有这么一个“蕈”字,这就是蘑菇嘛。那个肠覃所以有时候读成“蕈”,就是从这个意思转来的,也就是这个病长起来,这个病状像个蘑菇一样的,有个蒂,前面有个头,这是积块病嘛。“寒气客于肠外”,是肠覃病的病因。病因是什么呢?是寒。病位呢?是肠外。寒邪病因侵入到肠之外,肠外进一步的病机呢?病因、病位。病机是“与卫气相搏”,寒邪与卫气相互搏结,使“气不得行”,使卫气不能够运行。“气不得荣”,“荣”也是运行。由于寒邪和卫气相互搏结,所以卫气不能正常运行。“因有所系”,那么所以啊,不能运行就停留下来。“系”也就是停留,联系,停留,或者拘束,这就是系的意思。说卫气不能运行,其实卫气不能运行,营气它也不能运行,营卫二气是相间而行,或者相偕而行,卫气不能行,营气也不能行。同时,这又“癖而内著”,“癖”就是久,长时间的停留在里面,“著”也是停留,或者念成“着”,“附着”的“着”。长时间的停留不动,不能正常运行。“恶气乃起”,恶气就是病气。什么病气?肠覃的病气就发生了。就是说,寒邪与卫气相搏结,使得营卫气血都不能运行。因为营卫也是气血,都不能运行,长时间停留在肠外这个位置上,那就要发生疾病了,最后就“瘜肉乃生”。也就是肠覃开始是瘜肉,这个瘜肉没什么讲的,现在还叫息肉,只不过这个“瘜”加一个病字旁,“瘜”也就是停留的意思,停留久了就叫瘜,这就产生病气,结成瘜肉。【肠息肉】
“其始生也”,一开始发生的时候,“大如鸡卵”。其实是说一开始,人们知道这个病的产生的时候大如鸡卵,不可能一生就是鸡卵这么大,息肉它从小逐渐大的。但是很小的时候,医生也好,尤其是病人更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生的,所以当发现的时候,大概也就是鸡卵那么大了。说“其始生也”,就是开始发现,它有像鸡蛋那么大。“稍以益大”,还逐渐的增大。“稍”是小的意思,“益”就是增的意思,一点一点的增大。“至其成”,当这个病长成了,那可就很大了,这个积块病可是很大的。“如怀子之状”,就好象妇女怀孕一样,那么大的肚子,那就是这个肠覃这个病块是很大了。“久者离岁”,按病程来算很长,要以年计,说这个病有多少年了,开始发现像鸡卵那么大,要状如怀子的时候,那得若干年下去了,所以说“久者离岁”,病程以年计。“按之则坚”,按压这个病块很坚硬。但是呢?“推之则移”。推动推动他的腹部的话呢?这块还可以移动,这是很重要的鉴别诊断。一是硬块,二推之可以移。再有呢?作为一种鉴别诊断来说,它“月事以时下”,月经还按时来。如果是生于妇女的话,月经还可以按时来。“此其候也”,这就是它的症状。所以从这个症状看,那明显的是一个积聚,一个瘕块病。但是如果从现在的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区分的话,这个应该是个良性肿瘤,因为推之则移嘛,那个恶性的东西推之不会移。一般的说,而且用这个肠覃的“覃”字来考虑,这个病块它底下是有一个根系的,上面头是大的,它不是整个平辅下来的,要是平辅下来这一大块,推之不移,所以从现在的临床上看,这个瘕块病应该是一个良性的。
【 石瘕】
下面看“石瘕何如”,石瘕病是生于胞中。这个“胞”就是指的子宫,这是妇女病,是怎么引起的呢?是“寒气客于子门”。子宫口,寒气从子宫口进入,使得“子门闭塞”。于是乎,“气不得通”,气血都不通畅了。由于气血不通畅,所以“恶血当泻不泻”,就成为瘀血了。寒邪侵入子宫,使得妇女的月经当来而不能来,就成为瘀血了。“衃以留止”,“衃”也就是凝结的血块叫做衃血,凝结成紫块了的血叫衃血,“衃以留止”,停留下来。停留在哪?当然停留在子宫。“日以益大”,所以使得腹部越来越大,也是“状如怀子”,那么好象怀孕一样,一天一天长起来了,肚子大了。但是这个病呢?“月事不以时下”。它和上面所说的肠覃病鉴别出来了,是“月事不以时下”。上面那个是生于肠外,所以“月事以时下”;这个是生于胞中,所以“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因为它生于胞宫的嘛,当然“皆生于女子”。但是教材上提到了,是哪个注家谈到了,肠覃和石瘕都是女子之病,其实未必。我们从这个原文看,肠覃男女都可以有,而石瘕只能生于女子。因为它生于胞中,所以原文说,“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可以用破瘀的方法,使邪气排出来,从下排出。“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这就提到肤胀、鼓胀的刺法了。歧伯回答说:“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先刺胀之血络,也就是腹部的血络,指腹部胀起的血络,教材有注释,《甲乙经》、《太素》,作“亦刺去其血脉”。前面是刺其血络,后面是刺其血脉,血脉当然部位相对深一些,先浅刺其络出血,后刺其血脉,这是用针刺法治肤胀和鼓胀的问题。看来这个首先是用泻法,用针刺的话,治肤胀、鼓胀病首先是要用泻法。第二段原文串讲,我们把它讲完了。
现在看[理论阐释],[理论阐释]谈到了肠覃和石瘕属于积聚病的范畴,积聚是以腹内有积块,或痛或胀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内经》中近有三十篇经文涉及于此,所以这个病在古代,积块病也是个严重的疾病。本篇以及《灵枢》的《刺节真邪》,《胀论》,《素问》的《奇病论》、《腹中论》,《灵枢.百病始生》等。《百病始生》我们前面讲过了,讲积块病的形成,都论述了,比较集中的论述了这个问题。《内经》所论积聚有三类:一是“瘕”类,有水瘕、石瘕、血瘕。第二是“积”类,积病,积块病,此类有伏梁,名称不同了,叫伏梁、肥气、息贲、肠覃、贲豚,这都是说的积块病,生于不同的部位,联系到不同的内脏,而有不同的名字。第三叫做“瘤”。比如有筋瘤、肠瘤、昔瘤等等。同时,《内经》认为“积”和“聚”,都是有实质性的包块的这样的疾病。从《难经》以后,才把“瘕”和“聚”分开了,那么“瘕”就是有时候聚,有时候散的,叫做瘕。“聚”就是永远聚而不散的,那块老在那里,那叫聚。形成“瘕”、“聚”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就《内经》所论,病因病机主要有三。一、是外感寒邪,外感引起的。寒为阴邪,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所以寒邪使得气血津液凝聚而成瘕块病。二、是七情刺激。七情疾病导致了气血运行不畅,郁而成病,结为瘕块,这是第二种,七情。三、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倦太过,而损伤肝脾肾,导致的气血郁滞,水湿停聚而成的块,积块病。从《内经》所论积块病,这个原因乃至病机,大致是这样三个方面。这看这个,[理论阐释]最后一个自然段,本段所论之肠覃与石瘕,均系女子下腹部的肿瘤。当然,它这么说是有根据的,是根据谁呢?根据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注解,它对这句话注解,“此二证惟女人有之,故曰皆生于女子”。那是它句读断字,或者分段落的时候,因为古时候原文也没有那么分段落,也没有句读。李中梓理解呢?肠覃和石瘕,因为后边有一句话,“皆生于女子”,那他说都生于女子,那就是肠覃和石瘕都生于女子病。但是我们看,因为前面说生于肠外,而且月事以时下,即使是妇女的话,月事也以时下。肠外男女都应该有,但是李中梓是这么理解的,所以教材也这么引一下。不过话说回来,这类的病倒是女子相对的多,即使是肠覃这类的,男女都有,女子还是比较多见的。所以这个,关于教材上引了李中梓这样的话,我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李中梓是这样理解的,我们这样理解也可以,但是事实上肠外的积块病,应该是男女都有。
[临证指要],肠覃和石瘕的治疗问题,本篇指出“可导而下”,杨上善说“针刺导下之”,张介宾说“导血之剂下之”,丹波元简又说“导”是坐导药,纳入肛门,纳入阴道之中的那个坐药,三种不同的解释。针刺也可以导,药也可以导,坐导药也可以采用,所以咱们这讲了,导者,消导之意,导而下之,即以消导通下之法。《至真要大论》所说的,“坚者消之、留者攻之”等等,而且《阴阳应象大论》上也说,“其在下者,引而竭之”。“引而竭之”的“引”也是导嘛,原来我们谈到的,病位在下嘛,《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将来我们在讲治则的时候要讲到,《阴阳应象大论》里就提到了,邪气,积块病也是邪气,实邪积聚,部位在下,所以要“引而竭之”,引者,导也。所以坐导药也好,逐淤药也好,都是使它从下而出。这一章呢?也就是病证这一章呢?我们就讲完了,下面小结一下。这章我们选了8篇,都是讲的疾病的。虽然是仅选了8篇,《内经》关于病证的篇数很多的,这只是说给大家一个提示性的这么一个讲解。但是通过这8篇,我们确实可以认识到,《内经》对于外感病、内伤病、肢体病,内脏病,乃至于妇科病等等,一般的一些个分析、认识的方法。当然,这里头又提到关于疾病的命名,反映了《内经》疾病的命名规律。就是本章选了那么8篇,也可以反映《内经》关于疾病命名的规律。其中一、有用病因命名的,有伤寒、温病、暑病、劳风;二、有根据病机命名的,如阴阳交痹,痹病;三、有以症状为主命名的,如咳嗽、疼痛、水胀、肤胀、鼓胀;四、有以病因、病位结合起来的。病因是风,病位在心,所以叫心风,还有肝风、首风等;五、有的是根据症状、病位相结合命名的。如心咳、肝咳、三焦咳等;六、有的病机和病位相结合命名。如五脏痹,痹是病机,五脏是位置;七、有的是疾病的性质命名的。如寒中、热中,里有寒叫寒中,里有热叫热中,痹证热了叫热痹;八、有的是以疾病的某些特征,比如漏泄、疬风等等。描述了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特征、分类。并且对有关的病因、病机、诊断,乃至于防治原则,进行了论述,确实涉及面很多。还有鉴别诊断,不单是诊断,还有鉴别诊断,这些内容对中医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第五章,《病证》,我们就讲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