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病的检查与诊断
鳖病防治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对病害做出准确、快速的诊断,对症下药。只有对鳖病进行全面的检查与分析,并对鳖的生活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才能做到准确、快速诊断。
一、现场调查
1.观察中华鳖有无出现异常表现和症状
中华鳖得病后,会出现各种异常表现和各种症状。
根据对中华鳖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体色变化、病理症状及死亡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可初步确定引起病害的原因。
如受到病原体侵袭或感染时,病鳖体表或病灶部位常有充血、出血、发炎或皮肤溃烂等症状,并且摄食量减少或停食,体质瘦弱,行动迟缓,受到惊吓不躲藏,或长时间趴在晒背台上或食台旁不动等;
因受伤导致水霉感染,会引发水霉病,在水中观察病鳖,可见体表长有“白毛”。
2.环境状况
养殖水体的环境条件,如水温、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物含量、重金属盐、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与鳖病的发生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都是需要调查的内容。
3.饲养管理状况
鳖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水平也有密切的关系,放养规格与密度、饲料类型与投喂方式、加水换水是否科学合理,与病害的发生密切相关。放养密度过大,鳖摄食不足,体质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
投喂变质的饲料,易引起动物中毒;投喂营养不平衡的饲料,会导致营养不良病;投喂脂类超标的饲料,易引发营养性肝病;投饵量过多容易引起水质恶化,影响鳖的生长,给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创造了条件。
二、鳖病的检查
1.目检法
中华鳖受病原体感染和侵袭后常会显现出一定的症状,并且病原体不同,显现的症状也不同,因此,用肉眼观察症状是鳖病诊断最常用的方法。
病毒病、细菌病、原虫病等,虽然肉眼无法看到病原体,但受其感染和侵袭后,鳖会显现出特有的症状;一些大型寄生虫,如寄生于鳖体表的水蛭,肉眼就能看清病原体;
有些疾病需借助水体条件才能够观察到,例如白斑病、水霉病等,需要浸泡在水体中,才能看得清楚。
目检时可用比较法来查看鳖病,如将病鳖与健康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病鳖往往行动缓慢、疲软,而健康鳖凶猛活泼。
另外,还可以比较颈部粗细、四肢粗细、有无水肿、体色是否正常、有无充血或出血斑、腹腔内有无积水等。
除查看外表各个部位外,对病死鳖还要进行解剖检查,查看肠胃、肝脏、心脏、胰脏、肾脏等器官,是否红肿、充血、变色(变黑或变白等)、坏死、溃烂,肠道内是否有寄生虫等。
2.镜检法
在目检不能确诊的情况下,需用显微镜或解剖镜对疾病作进一步的确认,为确定病因提供依据。镜检的部位与顺序与目检基本相同。
镜检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用症状典型的活体或刚死亡不久的病鳖来检查;
②镜检时,病体及内脏器官要保持湿润;
③解剖时要保持内脏器官完好无损;
④解剖、检查工具要清洁卫生,避免引起交叉污染。
镜检的采样方法为:
①取体表充血、溃烂、发炎、变白等处的组织或黏液;
②取疖肿处的内容物;
③取血液、腹水等;
④取外观变化明显的内脏器官。
由于每次镜检只能检查很小的组织,为了避免遗漏,每一病变部位至少要检查三次,每次取不同点的组织。
三、微生物检查
微生物检查是诊断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鳖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从鳖体直接分离病原,经培养、鉴定、动物试验等确定此分离物是否为该传染性鳖病的病原以及病原的种类。
1.细菌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①将濒死病鳖用无菌水洗净,并用70%酒精擦拭消毒,在无菌条件下解剖。
②取病鳖体表病灶、血液、内脏器官的病变组织等,用接种环反复插入后,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皿,倒置放入28℃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分离纯化。
③观察各菌落形态,并挑取各菌落进行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和鞭毛染色后,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也可取细菌培养物铜网上制膜,2%磷钨酸负染后,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菌的超微结构。
④进行生理生化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生长适温、理化特性。根据细菌菌落特征及菌株的形态、理化特性,参考《常用细菌系统鉴定手册》(东秀珠等,2001)、《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等资料,确定病原菌的名称。
⑤动物回归试验:将分离纯化的菌株感染健康中华鳖,观察是否发病及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是否类似;若类似,对人工感染发病的鳖重新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分离鉴定出的病原与感染接种病原相同,可证实此分离菌株为该鳖病病原。
⑥药物敏感试验: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细菌病原对常用药物的敏感程度,从而指导生产用药。
2.病毒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分离病毒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①解剖病鳖,取肝、脾、肾等内脏器官,用灭菌生理盐水洗2~3次后,剪碎,匀浆机匀浆,加入含800~1000国际单位/毫升青霉素、链霉素的Hank's液,制成10%~20%的组织悬液,再以2000转/分钟离心10~20分钟;取上清液,使其通过0.2微米的细菌滤器除菌。
②取滤液接种健康鳖,观察动物是否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若出现相似症状,可证明该鳖病为病毒性疾病。但要鉴定为何种病毒,需要继续进行电镜观察和特定的生理生化实验,确定其核酸类型和生物学特征。
③对常见病毒可进行血清学实验、PCR鉴定或免疫学鉴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