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判词看“十二钗”命运(三)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2007年6月26日星期二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后面又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画中船上女子是探春,风筝正是探春的象征。探春在众多女儿中与众不同,既有文采,又能理家,头脑清楚,办事果断,是个难得的人才。才高志高,却偏生于末世,有命无运。
探春是赵姨娘所生,出身先就低了半等,熙凤曾经说过,有些轻薄人家,多有为庶出不要的。由此看来,探春将来的出路堪忧。
日期点明了是清明,正是放风筝的季节。探春一如断线的风筝,远嫁他乡,再无归来之期。她嫁向何方?续书中写的是,她嫁给了贾政在外面当官时的同僚之子,后迁调回京。这样的远嫁还有什么可伤心的?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改编的这一段很合情合理:因为战乱,南安王太妃认她为义女,以公主身份远嫁和番。既应了远嫁,又应了“必得贵婿”,我认同这个说法。
“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 湘江水逝楚云飞”
画着几缕飞云,一湾逝水。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湘云二字。
史湘云自幼无父无母,跟着叔父婶母过活,其悲惨可想而知。宝钗曾说,湘云在家做不得一点主,每日针线女工,常常做到深夜,不得一点自由。所以说“富贵又何为”,家虽富贵,她却不曾享受得到。
后来“厮配得才貌仙郎”,却不知说的是谁。是宝玉吗?或者宝玉之前另有其人?是不是脂批中曾提到过的卫若兰?
湘云在书中地位非常重要,“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个回目让人不能不把她和宝玉想成一对。更有人分析,宝玉对宝钗是敬重,对黛玉是怜惜,对湘云才是真爱。
宝玉与湘云二人青梅竹马,性格相投,却从未想过儿女之情。而且后文不久即说湘云已定了人家,要想也无从想。后之三十回,经过离乱之后,他二人如何再聚,史湘云果然就是现实中的脂砚斋吗?判词中没有交待,只是感叹她自幼坎坷,好景难长。
越是重要人物,判词就越不肯交待明白,是作者怕读者太过先知先觉,影响读书的乐趣吧。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这块美玉讲的是妙玉。女尼名叫“妙常”、“妙真”的比较多,妙玉之妙,妙在这一位戴发修行的年少女尼,出身官宦人家,是位知书识礼的小姐。
大观园建成后,园中缺一女尼,贾府下帖子将她请来。她在原籍为权贵所不容,所以来到京城。这也是怪事,一个出家人,深居庙宇之中,诵经礼佛,与权贵何干?如何就不能相容,被逼离乡?可见妙玉尚有身世之谜,不止因病出家这么简单。
妙玉是有洁癖的,陇翠庵中若有外人来过,必用清水冲洗地面。一个价值不菲的成窑五彩盖盅,因为刘姥姥吃过一口茶,便要丢弃。宝玉要来送给刘姥姥,妙玉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
宝玉能体贴她的心思,故有幸用她平日常用的“绿玉斗”来品茶,可见她已将宝玉引为知己。也因此,有人认为她应该暗恋宝玉,这可不见得。
后续四十回有“双玉听琴”一段,讲妙玉为宝玉动心而致走火入魔。后来不幸被匪徒劫走,抗争而死。这些内容想必是从判词中想出来的。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这两句被解释成对妙玉的讽刺之语,以为妙玉身非真洁,心未真空,其实不然。这两句正解,并非讽刺,实为感叹。欲洁,愿空,可是世上哪里有洁净之地?躲入大观园中,也难躲过世上纷扰,欲洁难洁,欲空难空。
妙玉乃金玉之质,一生喜洁求空,还是难逃俗事纷扰,“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有人从曲词的这一句分析,认为妙玉后来当了妓女,或被人轮奸,我看这样想未免太过了。
料来她的结局不过是不得不放弃空门而还俗。这样已经相当于落入污泥,她是作者如此敬重之人,怎么能忍心让她再遭不幸呢?
从判词看“十二钗”命运(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