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文化中的“布瓦”是什么意思,盖房子和粗布有什么关系?
我国中华文化拥有近5000年的历史,其中传统风俗文化突出,有自己的汉服、礼仪、特色吃食以及古风浓郁的古代建筑。在众多古代建筑当中,又存在不同的设计构造跟一些专业术语,那么大家知道“布瓦”是什么意思吗?还有古人在盖房子的时候为什么用到粗布,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利害关系?
首先,古代人们在要盖房子的时候,会事先设计好一栋建筑图纸,并且按需求聘请民工,接着才正式开工,先是从地基开始修建然后再到下梁柱、修墙、拼接屋顶,再到盖瓦片,最后一道工序才是室内的装修。那么瓦作,是指建筑流程的哪一部分呢?第一,工程人员先打好地基,然后众人合力把需要石柱、石墩等沉重物品拖运到指定位置,接着参照画好的设计图纸,定位安装好柱石。再到派人到山林里砍伐符合规格的树木当木梁。最终,各方面木梁架好之后,形成整栋建筑物的主体结构。
等到建筑的整体结构搭建完成后,才会进入第二个流程:制作斗拱大样。制作这种斗拱,主要是拼接,首先用来安装在木梁上的斗拱,会雕刻上各种龙凤麒麟、风云等纹理,等这些细腻的工作完成之后,工匠们才开始拼接斗拱上部分的结构,使其形成一个架构严密的斗拱。
等到这些都建筑完毕后,才开始建顶盖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瓦作”。所谓“瓦作”先是架设好屋顶的框架,然后再进行拼接屋顶,等到屋顶的结构建筑完毕就开始铺垫瓦片,这个盖瓦的过程就是瓦作了。在工作期间,如果主人对瓦片有特殊指定的形状的,那么工匠还得叫窑子制瓦工人加工烧制好需要的风格瓦片,然后再按部就班的铺设,一直到瓦作结束,此时一栋房子就大体建造完毕。
然而上述的流程就是我国古代搞建筑的大众修建方法,不过随着各种古代建筑物不同,修建的过程还分出了许多方式,不过万法始终不离其宗。我们上面提到的瓦作,只是一小部分工种,所谓瓦作,又指的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作业,它最早出现的时间在西周时代,在宋朝时期有一本书叫《营造法式》,里面描述有“瓦作”的一些内容,其中还包含了占背、铺瓦以及瓦片规格跟瓦饰纹理的选用标准等等。
发展到了清朝,又有建筑人才写出一本叫《工部作法》的建筑教材书,里面把宋朝的砖作流程合并到瓦作里面去了,像砌筑磉墩、打基墙、屋子外墙、内墙、廊墙、围墙、砖板地以及台基等等,都归类为瓦作系列。
据说中国的陶瓦,第一次出现的时间也在西周时期,后来随着各朝各代的修改跟研发,瓦片的品种也就越来越多,而瓦作的艺术创作也跟着多了起来,其中人们对瓦顶、房脊、瓦件的工艺特殊要求越来越高,接着瓦件的规格变得更加杂多,宋朝时代分别有板瓦3种、筒瓦6种,蹲坐兽4种、鸱尾六种,兽头八种。
到了清朝又有人将琉璃瓦跟瓦饰合体搭配,其还共分为10级,但是建筑工匠们基本上只习惯用第2到9级,古称为二样到九样。而瓦顶的两扇坡面的衔接部位,是多数是用房脊骑缝压盖而成,听说这样一来可以起到防止下雨漏水的作用。通常人们习惯把前后的两扇坡面的房脊称为正脊,由其两边垂下到屋檐的部分称垂脊,一般的下檐房脊设计有45度的斜垂屋角,又叫做角脊。
其实在中国的古代建筑系里面,还有一种布瓦,说白了就是普通老百姓居住的泥砖屋上面的青色瓦片,那么农民们为什么称它叫“布瓦”呢?
这盖房子到底跟粗布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其实所谓的“布瓦”就是古代建筑工程里的特有名称,古代居民们习惯把它叫做“青瓦”或“灰瓦”,等于是平常人家最常用又价格最便宜的素面瓦,如果大家见过老旧的泥砖瓦片房,相信你肯定亲自目睹过这种青灰色的廉价瓦片。
据说,这种布瓦在最早设计制作的时候,由于跟制造青砖的方法不同,制作布瓦的工艺技术明显落后,导致烧瓦工人没有办法让“布瓦”成坯,还经常脱模,所以起初烧出来的瓦品都比较薄,后来就有人在模具上覆盖一些粗布来辅助制造,使得泥土不那么容易脱模,后来才正式烧出这种“布瓦”成品,因为在烧制过程中工人用粗布盖着模具才放泥土,所以让成型的瓦片印上了布块的条纹,因此古代人们就把这种廉价的瓦片称之为“布瓦”。
各种朝代所建筑的房屋数量种,采用布瓦为瓦顶的房屋很多,具体分起来大体有板瓦、筒瓦、勾头以及滴水四中类型,后来清朝加以改造,工艺人把布瓦编排了号码,标出从1号到十号瓦的等级规格,因此就有了等级高低不同以及规格大小尺寸不同的布瓦系列。
不过布瓦被传是在公元十一世纪就已经发明,发展到战国时代采用的人就多了起来,然后渐渐形成流行趋势,当时的布瓦具有吸水性能高,制作技术低以及成本便宜的优点,因此采用比例高出琉璃瓦很多,我国考古队曾在陕西的岐山地域挖掘出一座西周时期的遗址,从里面出土了中国最早期的布瓦,因此证实我国在很早时期就已经住上了泥砖布瓦屋。
所以说布瓦是公认的一种古代建筑常用瓦片,就算在今天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还能在一些老村庄旧泥墙屋子上看见这种瓦片,一般倒塌或者拆迁掉落的旧瓦片,都属于U状灰色瓦,这就是我们古代的“布瓦”,不过这种布瓦很少有粗布纹理了,那是因为后来经过改制,变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瓦片。而在我国古代,百姓们盖房屋想要布瓦的时候,由于技术不先进没有省力省时的工具,基本上要制作布瓦都是采用纯手工制作,而且都是掺杂着布块烧制,下面我们再说说制作布瓦的简单流程。
起先古人们制作布瓦,会先去挖一些粘性比较高的泥土,把里面的碎石杂草烂树叶除去,接着搅拌高粘性的泥土,使其变得越加蓬松,在注入清水后由一个力气强壮的人负责牵引三到四头的牛,将赶牛绳紧系在手,以人为轴心,然后在泥土上原地划圆踩踏,有点像耕地时,把田地耕松软一样,一直到粘土变成泥浆状,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烧制流程了。
做这种布瓦比较繁杂,由于当时的规格是瓦片呈U状形,又比较薄脆,因此古人在制造过程很容易让泥土脱模,后来经过改进后,才在U状瓦模上进行浇水弄湿再给模具盖上一块粗布,接着才把泥土浆倒进瓦模上烧制,并且反复操作,等到泥土干燥成型,再把模具倒过来,使得布瓦脱落,从而不粘模。
所以在“布瓦”的制作过程中,用粗布先盖在模具上再倒泥土的技术就慢慢被传散开来,成为当时制瓦工人的主要技术工艺,而所盖的粗布有一定的纹理,所以令柔软的泥土印上了布纹,而泥土一直到被火烧硬成瓦这种布纹依然清晰可见,所以被称为“布瓦”而这就是盖房子跟粗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