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文化中的“布瓦”是什么意思,盖房子和粗布有什么关系?

我国中华文化拥有近5000年的历史,其中传统风俗文化突出,有自己的汉服、礼仪、特色吃食以及古风浓郁的古代建筑。在众多古代建筑当中,又存在不同的设计构造跟一些专业术语,那么大家知道“布瓦”是什么意思吗?还有古人在盖房子的时候为什么用到粗布,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利害关系?

首先,古代人们在要盖房子的时候,会事先设计好一栋建筑图纸,并且按需求聘请民工,接着才正式开工,先是从地基开始修建然后再到下梁柱、修墙、拼接屋顶,再到盖瓦片,最后一道工序才是室内的装修。那么瓦作,是指建筑流程的哪一部分呢?第一,工程人员先打好地基,然后众人合力把需要石柱、石墩等沉重物品拖运到指定位置,接着参照画好的设计图纸,定位安装好柱石。再到派人到山林里砍伐符合规格的树木当木梁。最终,各方面木梁架好之后,形成整栋建筑物的主体结构。

等到建筑的整体结构搭建完成后,才会进入第二个流程:制作斗拱大样。制作这种斗拱,主要是拼接,首先用来安装在木梁上的斗拱,会雕刻上各种龙凤麒麟、风云等纹理,等这些细腻的工作完成之后,工匠们才开始拼接斗拱上部分的结构,使其形成一个架构严密的斗拱。

等到这些都建筑完毕后,才开始建顶盖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瓦作”。所谓“瓦作”先是架设好屋顶的框架,然后再进行拼接屋顶,等到屋顶的结构建筑完毕就开始铺垫瓦片,这个盖瓦的过程就是瓦作了。在工作期间,如果主人对瓦片有特殊指定的形状的,那么工匠还得叫窑子制瓦工人加工烧制好需要的风格瓦片,然后再按部就班的铺设,一直到瓦作结束,此时一栋房子就大体建造完毕。

然而上述的流程就是我国古代搞建筑的大众修建方法,不过随着各种古代建筑物不同,修建的过程还分出了许多方式,不过万法始终不离其宗。我们上面提到的瓦作,只是一小部分工种,所谓瓦作,又指的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作业,它最早出现的时间在西周时代,在宋朝时期有一本书叫《营造法式》,里面描述有“瓦作”的一些内容,其中还包含了占背、铺瓦以及瓦片规格跟瓦饰纹理的选用标准等等。

发展到了清朝,又有建筑人才写出一本叫《工部作法》的建筑教材书,里面把宋朝的砖作流程合并到瓦作里面去了,像砌筑磉墩、打基墙、屋子外墙、内墙、廊墙、围墙、砖板地以及台基等等,都归类为瓦作系列。

据说中国的陶瓦,第一次出现的时间也在西周时期,后来随着各朝各代的修改跟研发,瓦片的品种也就越来越多,而瓦作的艺术创作也跟着多了起来,其中人们对瓦顶、房脊、瓦件的工艺特殊要求越来越高,接着瓦件的规格变得更加杂多,宋朝时代分别有板瓦3种、筒瓦6种,蹲坐兽4种、鸱尾六种,兽头八种。

到了清朝又有人将琉璃瓦跟瓦饰合体搭配,其还共分为10级,但是建筑工匠们基本上只习惯用第2到9级,古称为二样到九样。而瓦顶的两扇坡面的衔接部位,是多数是用房脊骑缝压盖而成,听说这样一来可以起到防止下雨漏水的作用。通常人们习惯把前后的两扇坡面的房脊称为正脊,由其两边垂下到屋檐的部分称垂脊,一般的下檐房脊设计有45度的斜垂屋角,又叫做角脊。

其实在中国的古代建筑系里面,还有一种布瓦,说白了就是普通老百姓居住的泥砖屋上面的青色瓦片,那么农民们为什么称它叫“布瓦”呢?

这盖房子到底跟粗布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其实所谓的“布瓦”就是古代建筑工程里的特有名称,古代居民们习惯把它叫做“青瓦”或“灰瓦”,等于是平常人家最常用又价格最便宜的素面瓦,如果大家见过老旧的泥砖瓦片房,相信你肯定亲自目睹过这种青灰色的廉价瓦片。

据说,这种布瓦在最早设计制作的时候,由于跟制造青砖的方法不同,制作布瓦的工艺技术明显落后,导致烧瓦工人没有办法让“布瓦”成坯,还经常脱模,所以起初烧出来的瓦品都比较薄,后来就有人在模具上覆盖一些粗布来辅助制造,使得泥土不那么容易脱模,后来才正式烧出这种“布瓦”成品,因为在烧制过程中工人用粗布盖着模具才放泥土,所以让成型的瓦片印上了布块的条纹,因此古代人们就把这种廉价的瓦片称之为“布瓦”。

各种朝代所建筑的房屋数量种,采用布瓦为瓦顶的房屋很多,具体分起来大体有板瓦、筒瓦、勾头以及滴水四中类型,后来清朝加以改造,工艺人把布瓦编排了号码,标出从1号到十号瓦的等级规格,因此就有了等级高低不同以及规格大小尺寸不同的布瓦系列。

不过布瓦被传是在公元十一世纪就已经发明,发展到战国时代采用的人就多了起来,然后渐渐形成流行趋势,当时的布瓦具有吸水性能高,制作技术低以及成本便宜的优点,因此采用比例高出琉璃瓦很多,我国考古队曾在陕西的岐山地域挖掘出一座西周时期的遗址,从里面出土了中国最早期的布瓦,因此证实我国在很早时期就已经住上了泥砖布瓦屋。

所以说布瓦是公认的一种古代建筑常用瓦片,就算在今天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还能在一些老村庄旧泥墙屋子上看见这种瓦片,一般倒塌或者拆迁掉落的旧瓦片,都属于U状灰色瓦,这就是我们古代的“布瓦”,不过这种布瓦很少有粗布纹理了,那是因为后来经过改制,变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瓦片。而在我国古代,百姓们盖房屋想要布瓦的时候,由于技术不先进没有省力省时的工具,基本上要制作布瓦都是采用纯手工制作,而且都是掺杂着布块烧制,下面我们再说说制作布瓦的简单流程。

起先古人们制作布瓦,会先去挖一些粘性比较高的泥土,把里面的碎石杂草烂树叶除去,接着搅拌高粘性的泥土,使其变得越加蓬松,在注入清水后由一个力气强壮的人负责牵引三到四头的牛,将赶牛绳紧系在手,以人为轴心,然后在泥土上原地划圆踩踏,有点像耕地时,把田地耕松软一样,一直到粘土变成泥浆状,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烧制流程了。

做这种布瓦比较繁杂,由于当时的规格是瓦片呈U状形,又比较薄脆,因此古人在制造过程很容易让泥土脱模,后来经过改进后,才在U状瓦模上进行浇水弄湿再给模具盖上一块粗布,接着才把泥土浆倒进瓦模上烧制,并且反复操作,等到泥土干燥成型,再把模具倒过来,使得布瓦脱落,从而不粘模。

所以在“布瓦”的制作过程中,用粗布先盖在模具上再倒泥土的技术就慢慢被传散开来,成为当时制瓦工人的主要技术工艺,而所盖的粗布有一定的纹理,所以令柔软的泥土印上了布纹,而泥土一直到被火烧硬成瓦这种布纹依然清晰可见,所以被称为“布瓦”而这就是盖房子跟粗布的关系。

(0)

相关推荐

  • 彩钢瓦房有什么危害?农村和城市都在强制拆除,背后有啥秘密

    生活在农村或者在工地工作的朋友,肯定对彩钢瓦十分熟悉.因为用彩钢瓦盖出来的房子价格便宜而且外形还美观.可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在通知拆除彩钢瓦,若是定期不拆除,会有相关部门亲自来拆.深受大众喜爱的彩钢瓦为 ...

  • 俗话说“家有滴泪屋,三年一场哭”,你知道啥叫“滴泪屋”吗

    大家都知道,农村人在盖房子的时候有很多讲究,比如门和门不能相对,门和窗户不能相对,不能建在丁字路口,不能背靠水塘等,也有很多农村俗语都与盖房子有关,其中有这么一句俗语叫:"家有滴泪屋,三年一 ...

  • 农村为啥不能用彩钢瓦盖房?有些地方明令禁止,有什么危害吗?

    农村为啥不能用彩钢瓦盖房?有些地方明令禁止,有什么危害吗? 说到彩钢瓦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在彩钢瓦盖房在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说在工地和一些厂房,大多都是用彩钢瓦来盖.彩钢瓦的方便快捷受到了大家的青 ...

  • 《行摄生活》-113【青瓦】

    - - -指尖上的山西 027 青瓦 片片青瓦,简净无奢,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极具空灵之禅意,积淀着千年的审美情结.青瓦掩映在绿意盎然之中,任光影如岁月诗意流淌,点缀出老屋的悠长.那棱脊分明, ...

  • 周火雄||青色布瓦

    一. 青灰的色泽透出冷峻的力量.手指轻轻滑过,触感湿湿的,凉凉的.它的圆弧这样规整,这哪里是泥土的出品?它这般精致,这般耐久,这般冷峻与安静,它简直就是天地的造化.岁月的见证.秦砖汉瓦.岁月在这里失去 ...

  • 闲话圣姑庙

    圣姑庙相传是汉光武帝修建,是方圆百里最大的庙宇建筑.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在原庙东侧筑高台重建,明.清两代多次扩建而成.据史料记载,"燕赵齐鲁之民,虽千百里之远,致香火者如织&quo ...

  • 古建筑文化中,什么叫“惹草”?

    说道惹草,我们首先得说博风板和悬鱼.博风板(也叫博缝.博风板),它是古建筑木作构件名称.它是悬山.歇山式屋顶两际檩条外缘斜向钉置的人字形木板,具有遮盖山墙与屋面的接缝,免于透风漏雨和保护伸出山墙外的檩 ...

  • 中国古建筑文化中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中国建筑文化就是物质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结合下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古建筑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四大体系之一,在中华大 ...

  • 布瓦花丹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 阿佳娜姆以独特的视角解读民族文化

    9月9日下午4:30,在2022SS中国国际时装周品牌发布会上,AJ-NAMO "藏风国潮"主题专场发布会在北京798艺术区中央大厅超燃上演,为现场嘉宾倾力呈现了一场完美震撼的视觉 ...

  • 二十四节气:传统历法中的精髓,传统文化中的仙葩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节气歌>,歌中所唱的内容就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熟记的二十四个节气名:立春. ...

  • 赏石文化中的“形”与“意”

    中国的赏石文化起源很早,但真正赋予文化内涵的赏石活动则兴起于唐代,虽然经过了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的膜拜.研究.推崇,到今天为止却好像仍困惑对于艺术品来说石头是什么,或者说石头到底是不是艺术品,石头的艺术性 ...

  • 母亲节:中国文化中,我们该如何做父母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孙娟的书房"设为星标

  • 画家汪意丰——在中国文化中创作当代艺术

    传承与创新是艺术界常谈常新的话题,两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书画领域的"传承"和"创新"有着特殊之处,对之应有更客观准确 ...

  • 立夏时节的“5大俗语”,上古农耕文化中的大智慧,句句上讲

    文|农情万家 导读:立夏之初,农耕文化中的立夏"5大俗语",与农业息息相关!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升",今天是2021年立夏后的第五天,立夏在二十四节 ...

  • 传统文化中数字的秘密

    数字 数字是神秘文化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智慧的基本要素.在逐步摸索发展中,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混混沌沌的世界中先是结绳记数,然后又发展到'书契',春秋时代,祖先们不但能写3000以上的数字,还有了加法和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