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药(18)医理探秘|顺其性、养其真的药物剂量思考
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顺其性、养其真的药物剂量思考
◎中医之秘在于量
男子以肾为先天,女子以肝为先天。调女子病不可不懂得调肝,肝主疏泄,肝又主藏血,一藏一泄间,很符合顺其性、养其真的治疗大法。加以肝体阴而用阳,用药顺其性以助肝用,用药养其真以养肝体,这样肝体阴得养,用阳得畅,自然百脉舒调,身心安康。
《病因赋》说:女子经水不调,皆是气逆;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这个“皆”和“多”两个字不是绝对,它的意思是指大部分,所以我们临床上碰到妇科杂病,以脉象关部郁、尺部不足的为多见。
这是肝郁化火,容易伤了肾水,气机上逆,下盗了真元。用阳太过,以致耗伤了体阴。所以老师常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这些能顺性养真的方药来调理这些妇科疾病。发现对于这些郁证效果还不错。
有学生问,那该怎么把握好这些养其真和顺其性的药?在剂量上该如何控制?抄方时应该怎么去学习老师用药的剂量?
比如白芍、当归、熟地黄、山药、制首乌或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这些补肝肾精血的药物,是以养其真为主,用来防治病人身体因为劳倦、发脾气、熬夜而导致的透支真阴状态。
又如何把握柴胡、香附、川芎、郁金、荆芥、薄荷、陈皮等这些顺其性的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把郁脉解开,让气血流畅,在用药剂量上和养其真的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问得好,古人说,中医之秘,全在于量上,传方传药不传量,等于没传,这就提示我们关键药物的关键剂量很重要。把握不好剂量,常常在治病上事与愿违。
◎从将帅少、士兵多看气为血之帅
老师用养其真的药物剂量偏大,用顺其性的药物剂量就偏小。比如当归、白芍、熟地黄,可以用20克、30克,来养其真。但柴胡、荆芥、薄荷、陈皮,一般都是用5克、8克或10克,用以顺其性。为什么呢?
因为顺其性的药物,大都芳香偏燥,它必须有足够的阴水去推动。正如王孟英说:“气为血之帅,理气不可徒用香燥也,盖郁怒为情志之火,频服香燥,则营阴易耗矣。”
我们看,气为血之帅,一个部队里头,总是将帅少而士兵多,这顺其性的药就是将帅,在周身走动,养其真的药就像跟随的士兵,随其升降。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为何顺其性的气药量少而精,而养其真的血药量大数目多。
我们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逍遥散,还有《傅青主女科》的完带汤、宣郁通经汤、解郁汤,方中养其真的药都是以两计的,而顺其性的药都是以钱甚至以分来计的。如完带汤,柴胡、荆芥、陈皮只用到五六分,而山药、白术却用到一两。
这就是治疗妇科杂病郁脉常用的两类药剂量规律,常常顺性养真,不可偏废,但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样顺其性时,不至于伤阴化燥,养其真时不至于腻膈壅塞。
故张山雷:“理气之方,亦必不能摒除芳香,始可运行气滞。如滋养肝肾,培植真阴,亦当少少参加气药,并辔而驰,始有捷效,否则滋腻适以增壅,利未见而害已随之。”
这里“滋养肝肾,培植真阴”就是养其真的药,是肝木得真水滋养,而变得柔软,这里的气药就是顺其性的药,“少少参加”,这样就可以起到气动血行、气化血运的效果。它们就像两架马车一样,齐头并进,不可缺少。
◎妇科圣手之意
我们再看《傅青主女科》里的治疗妇人郁脉、郁证的名方,没有哪个方是不符合这其中的规律的。它既对保护阴血高度重视,所以归、芍、熟地黄、山药用的频率最多。但同时对理气解郁的顺其性的药,也不可缺少,其中以柴胡、香附、陈皮、荆芥等用得最多。
这就是用方的灵活和原则,所以后世评价傅青主说他是妇科圣手,说他治病用药不依方书,多意而为之,每一两味取验。
古人说,医者意也,意而为之,不是胡思乱想,这种用意是符合规矩的。正如孔子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他是在掌握对规矩明达的前提下,才随意用药,无不应手取效。这样补真阴不会蛮补,畅达气血不会过度,就能达到《黄帝内经》所说的“阳生阴长”“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乃至和平”的效果。
所以老师在创三药时,不是常用到肝三药——柴胡、白芍、当归吗?这是符合肝体阴用阳的特点,其中顺其性的柴胡常用到5~10克,如果是上好柴胡用到3克就够了,而养其真的药物白芍、当归却常常用到20克,甚至30克。
我们再看,老师常用的肝肾精血三药——熟地黄、当归、肉桂,养其真的熟地黄、当归常用到20克、30克,而顺其性的肉桂,助命门肾阳温化之性,常用到3~5克。
这种剂量比例关系,是老师长期临床摸索出来的,是最适合调理人体的。这就是剂量特点在原则上的把握,至于具体治病时,知道这个常用规矩,处方用药就相当灵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