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他人之意见,保留自己之判断

GOOD  NIGHT

读他人世界,守方寸之心。
那些读过的字,共过的情,终将化为自身血肉。
未必时时感知,但在人生某刻定会自然浮现。助君一臂之力,终得圆满之途。
昨天看到光明日报的一篇推文——《年薪五十万相亲遭鄙视?别加剧焦虑了》,一时间小编沉默许久。
笔者也时常关注热点话题,但大都属于了解一下而已,很少去聊八卦蹭热点或去表明自己的看法,但是对这篇推文及其事件,有些话却不得不说道说道。
一直以来,我十分赞同的一个观点(也是我在读书这件事上的引路人说过的话):我说的都是错的,你自己找寻的,才是真的。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咱这就是打开一扇窗,窗外有一大群人,我信手一指,说:“你看,那个姑娘怎么样?漂亮不?”然后,你自己就奔着去寻吧,找不找得到是一回事,漂不漂亮又是另一回事。
可是,针对上面这篇推文中的那个视频,本来就是看着一乐呵,有多少人当真了?
不由想起《乌合之众》一书传达的理念:群众没有观点。
在读那本提出“一万小时法则”的《异类》一书时,看到这样一句话:我总感觉,越接近原著收获越大。
而我当时写下这样一段评论:网上的推文、他人的讲述,都是二手甚至是三手的资料了,即便是鸡汤,也是被反复熬了三四次的一只老母鸡了。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寻找第一手的资料吧,越接近原著,越了解真相。
所以不是很理解那些因着一篇推文或是一个短视频的介绍,然后就对他人说三道四的人。吃别人剩下的残羹冷炙很有营养?

不可否认的一点,那就是现阶段的我们确实有着太多太多的琐事,于是碎片化的阅读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可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速食的理由。

5分钟读完一本书,10分钟读懂一本名著,半小时搞懂一门学科,有这么简单的事?这也把作者想的太简单了吧?

还有就是很多短视频推出的装傻充愣、搞笑短片,我承认这些能够博人眼球,让人开怀一笑。可是笑过以后呢?

进庙拜佛,拜完以后,佛还是佛,你还是你吗?

其实想来那些搞笑视频的作者,他们是很精明的。他知道粉丝想看什么,于是不惜代价的黑化自己,给自己贴上一个傻乎乎的标签,然后博粉丝一笑,自身涨粉的同时,还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那作为关注者的你获得了什么?

笔者不反对刷抖音、看推文,只是不喜欢未经思考就觉得说的很有道理,然后急不可待的推给他人的做法。
《孟子 ·尽心下》都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何况网上的这些信息呢?
有人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成爆炸式的增长。
然而,笔者更想说,不是信息爆炸,而是无用的信息变多了。
如果我们不能筛选有用的信息,那就会沦陷在无用的信息中去,难以自拔。

《三国志》有云,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心处胸中方寸间,莫要游离尘世中。

还是希望屏幕面前的你,面对这嘈杂的世间,守好自己的方寸之地,而不是人云亦云。

祝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