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看诗人孟浩然过《田家元旦》: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两个词,其实更符合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对于“元旦”的来历,或许有些生疏。在中国不少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优秀传统风俗习惯,正渐渐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有在发黄的书籍页面上,才能挖掘出来他们曾经绚烂多姿的身影。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中:“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元者谓始,旦者即日,元旦即初始之日。传统元旦的具体时间本为“正月初一”,正式确立于汉武帝时期,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中国“跪”族以为元旦来自西方,就显得无趣许多。人,其实可以无知,但不可以装懂;毕竟无知只是智商问题,而装懂就涉及到道德层面。有些人偏偏喜欢拿着无知当有趣,端着架子装懂作风骚,总是以为别人低劣,其实根本就是自己智障。
我们现在所过的“新式元旦”,肇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纪元方法——公历之后。公历又称阳历,夏历则称阴历或农历,为区分两者而做出规定:把夏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把公历1月1日称作“元旦”。从此,我们又多了一个法定节假日。
看,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且让我们回溯历史,按下暂停键返回唐朝,去看一看诗人孟浩然在传统元旦这一天,又是如何度过的。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果真,孟浩然不改田园诗人本质,即使过元旦,也非要加上“田家”二字,彰显一番属于自我特色。也是,田园虽说简陋,也自带情趣,何必千人一面整容脸,何不百花齐放绽春光。世界因为不同才丰富,因为存异而多彩。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斗,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北转向东;古人认为:“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鹖冠子·环流篇》)。初始的天文科学,充满了人文气息。
诗人夜观天象,以为元旦来到之际,北斗星不停地运转,开始调动方位指向东方,预示着从今天起,严酷的冬天就要结束,明媚的春光即将艳照。希望仿佛就在眼前,一切都将会变得明媚起来。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强仕,又作“彊仕”,四十岁的代称;语出《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无禄,本指不幸,《诗·小雅·正月》:“忧心茕茕,念我无禄。”此处当指没有食禄的命数,见王充《论衡·偶会》:“无禄之人,商而无盈,农而无播。”
诗人恰逢时令变换,不由感怀身世。我已经年满四十岁,可惜却没有食禄的命运,如今只好乖乖地参加农业劳动,以求挣得个温饱。这只能算作带有喜庆气氛的自嘲行为,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孟浩然家的产业应该足够生计。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桑野,植桑的田野;但需要注意,此处不一定就是指种植有桑树的田地,而是位置在东方的土地,即如《淮南子·地形训》所言:“东方曰棘林,曰桑野。”就,靠近,趋向,如孟浩然有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在这里出现的两个画面,可以看作是现实所见,也可以是根据往日产生的想象。在田地里靠近农夫察看他们种田,扛着锄头跟随在牧童后面一起归家。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田园乐趣,一派悠然,令人向往。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占气,观云气察风色,以此判断吉凶祸福。此处当指天气状况。农夫们每天都在仔细地观察着天气的变化,由此来断定气候的好坏,时不时都要聚集在一起论说,探讨今年农作物是丰收或者减产。
在农夫们热烈讨论着好收成的背后,隐隐潜藏着诗人内心的焦虑。毕竟,“我年已强仕”,年满四十,按照圣人说法,已经处于“不惑”之年,可以安心放下所有的身外之物。可是“无禄”之忧,其实一直都潜伏在诗人的内心深处,搅扰着让他无法安宁。
的确像诗人所写那样,“今朝岁起东”,似乎预示着命运必将发生一些变化。就在这年元旦过后,孟浩然怀抱远大志向,意气风发地奔赴长安,去寻找他的“食禄”之路。可惜的是,仍然像他所写,本是“无禄”之命数,无论如何强求也难以获得,真正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难强求”也。造化弄人,便是如此。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