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亦师亦友战友报
亦师亦友战友报
文:郝湛秋
说战友报是老师,是因为我曾是战友报的特约通讯员,并在战友报社学习和帮助工作,曾主编过军事向导和训练场上两个专版,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提升了自已的写作水平,开阔了思维的视界,奠定了文字的基本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是战友,是在学习工作中,结识了许多好朋友,好老师,他们既是战友,更是老师,给了我文字及生活上的许多关照!他们的名字是黄丕基,石玉山,蒋荣增,王文利,赵顺昌,沈金祥,张植信,杨长林,刘润生,寇成茂,杨桂生,李银生,張泽兴等,还有一同和我学习的钱华飞,闫金久等!这其中有许多都是战友报的前辈和老新闻工作者,有的也早巳过世,但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永远崇敬他们,也永远感念他们!如果说有人梯的话,他们都是我人生向上的坚实而厚道的人梯!
我学写新闻报道,是从内蒙古大学学习回来后开始的。当时,我在驻军内蒙古的守备团运输排开车,突然有一天李排长对我说,团政治处想调你去报道组,我说报道组是干嘛的,排长说是写新闻报道的吧,我说,排长我连家信都不会写,怎么会写报道。排长说,不愿去就不去,我回绝他们。
为这事,团政治处很不高兴。后来,团政治处为找回面子,专门为我要了一个上大学的名额,并通知运输排。
排长又问我,政治处通知你去内蒙古大学上学去不去,我说,排长上大学咱去呀!就这样,一九七六年秋,我乘上西去的列车,走进了内蒙古大学,专习中文。
几年后回到部队,自然进了团报道组,学习写新闻报道。那时,我们团的新闻干事是张泽兴,和我在一起的还有比我早一年兵的郭秋堂同志。刚学报道的那会,老师就是战友报,周三刋的战友报,只要是从传达室取回来,我都是如饥似渴的反复看,一看有没有自己的稿子,二看有什么好稿,值得借鉴。记得那时很少有参考资料,战友报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料,看到好的稿子就剪下来收藏。因为剪报的事,还和同事们产生过矛盾和不愉快。
写新闻报道,确实是一件很辛苦、很熬人的差事。那时为了能给战友报写好一篇稿子,爬过雪山,睡过坑道,钻过山洞。那时候交通不便,步行几十里路是家常便饭。我记得有一次在崇礼打山洞的施工工地,为了写好一个排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稿子,竞忘记了吃晚饭。等到写完稿子去饭堂吃饭,食堂已涮完锅,压上火了。有的人会说,误了饭可以去饭店,或点个外卖。七十年代,不仅很少有饭店,更不知道什么叫外卖。还有一次,为了写好把标尺定在打字上这组小故事,冬天,踏着积雪,跑了几十里山路,晚上住在一个理发店的地板上,结果着了一身飞虱子,回到宿舍,又是烧,又是烫,才把虱子弄干净!那时,为了写好报道,确实吃了不少苦,熬了不少夜,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当时的师政治部主任就说,宣传科的灯开得最早,关得最晚。我那时为了复写稿子,手上都被钢笔磨出了很厚的茧子。但看到写的许多东西在战友报上或其他报刋上刋登出来了,自认为没白辛苦,从内心感到非常的高兴。
记得我在团里当报道组长那年,全团在战友报刋稿大小二十多篇,全师排名第一。成绩被上级看到,很快把我调到师里。在师里当了一年新闻干事,全师的新闻报道工作由全集团军倒数第一,上升到全集团军第三,跨入三甲!
当时,战友报社有的领导就说,郝湛秋是个什么样的人,也不来送稿,还上那么多稿子!因此,第二年,也就是一九八二年三月,我被正式通知到战友报社学习。 我们那批学习的21个人,大部分都是师团机关的新闻干事,有的在行内已小有名气。当时,我被分到军后科,科长是蒋荣增,副科长是赵顺昌,编辑有何静天,墙师琼和王志祥等。
那三个月,对我来说,可谓是人生的一段重要时期,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从写稿,选稿,编稿,到画版排版,经历了编辑一張报纸的全过程,用现在的词,可以说是得到了新闻知识的饿补,加快了自己成长成熟的步伐。
三个月学习期满,其他战友们都离京归队,唯独把我一人留下来帮助工作。那个时候,既不知道找人,更不懂拉关系,只会埋头干工作,把工作干好了,组织上就会唯才是举。回过头来看,当时留在战友报社帮助工作,是许多人非常向往的事情,可是我没给当时的社长梁会人、总编黄丕基以及科长蒋荣增等人买过一盒烟一包糖,就靠自己的勤恳工作,得到他们的认可。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自己多单纯,社会风气多好,战友报社真有一个风清气正的好环境!
现在算起来,在战友报社帮助工作,整整六个月。这六个月时间,参与了许多重要稿件的组织和编写,迅速的向一个成熟的编辑靠近。后来我被选调到总政治部办公厅政工研究室工作,就是这次决定了我人生走向的调动,是和我在战友报社帮助工作分不开的!在报社前后将近一年的学习,积淀,不仅丰富了我的经历,而且培养了我善于抓问题,组织文章,编辑报纸的能力。我记得当时蒋科长让我画的第一个军事向导版,从工厂排出大样来,竟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这在老编辑手中,都非常难做到!因此,在年底全军报纸好版面评比中,我编辑的版面有两个获了奖,实属难得!
搞报纸的人都知道,一張报纸,它的灵魂和眼睛就是言论。在当编辑的过程中,最难组织的不是新闻和通讯,而是言论或评论。记得我在每次组版时,各种体裁的稿子都很多,可以说是优中选优,可就是配发的言论难找,有时不得不逼着自已写!有一次,为了写好一个小评论,题目记不清了,和寇成茂编辑研究爭论了一个礼拜,最后才得以出手。就是从那时起,写言论,就成了我的主攻方向。既便是离开了战友报社,我写言论的劲头也没减,记得刘润生编辑找我写过几个小评论。 那时,结合工作写言论,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人民日报社邵华泽社长专门让方秘书打电话约稿。八九十年代,大概写了有几百篇言论,许多还获了奖。后来说言论是杂文,还加入了北京杂文学会,出版了专辑。作为军旅杂文家,还被收入到中国文学大典。再后来,在总政办公厅政研室当了领导,主管政治工作通讯杂志,到南京政治学院任职副政委,副院长,成为分管科研的教授,主编全军研究生专用教材一一军事应用写作。这一切的一切,我认为,都离不开战友报社这块沃土的培养和滋润!
时光荏苒,离开战友报社马上快四十年了,战友报作为原北京军区的机关报,也已完成了他的神圣使命,成为了历史。但每回想起那段经历,那段历史,那帮点灯熬油赶稿子的战友,还是热血沸腾,念念不忘。我怀念那个年代,怀念那份带着墨香的报纸,怀念那帮为办好战友报而拼搏了一生的领导和战友。
战友报,我的良师益友,永远在我心中!
~ ~ ~ ~ ~ ~ ~ ~
——————————————————
编后感言:
在阅读郝湛秋将军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在用锅烧开水,看着看着不由自主地入了迷,被作者文中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所吸引。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我闻到一股烧糊的味道,这时也忘了刚才在烧水,于是走到厨房,刚进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不好,锅正冒着白烟,赶紧关了天然气,打开锅盖一看,一锅水早烧干了,锅底起白皮,再晚一会就烧红了。
作者郝湛秋规规矩矩是我的新闻前辈和老师,因为我曾经也是部队的一名业余新闻报道员,阅读到这样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不由得让我对作者肃然起敬,敬重的不仅是他在新闻道路上的勤恳工作和默默付出,不仅是他取得的优异成就,更是他文如其人的做人品德。他在新闻事业上的成就,是靠踏踏实实地干出来的,是靠汗水换来的,是靠拼劲赢得来的,怎能不令我行一个标准的军礼!
谢谢您,郝湛秋将军!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