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症候”
虽为漫改电影,但《小丑》已并非大家认知中的那类“漫改电影”了,尤其是超英类漫改片,甚至小丑本身都与漫画有了较大出入。从很多层面来说,本片都已跳脱出这类影片的创作范畴,奔往了更深邃的领域,它写实、复古、残酷,却分外迷人。
众所周知,小丑一直是蝙蝠侠系列漫画里反派角色中的代表人物,有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他病态又精明,从改编角度说,小丑的精神之病患,造型之特殊,犯罪动机之神秘莫测,种种特质给予这一角色极大创作空间。
提小丑电影,诺兰的《黑暗骑士》往往是迈不过去的话题,片中的小丑是一次成功的再创作,在电影维度里,他进一步拓宽了小丑的深度,丰满了他的血肉,深刻解释了他的动机,亦表现了他的不确定性,希斯·莱杰版小丑和电影的成功是互相成就的。
这版《小丑》亦如此。
这是一个完整的、新角度的,讲述小丑自己的故事,有了更多空间去表现他的病态和犯罪动机的产生,但导演欲更进一步,试图通过抓住小丑这一角色本身的“症候”,并利用这种症候反映出时代背后的焦虑。
影片最后的那场暴动,除了狂热的氛围,还有令人惴惴不安的恐慌,影片并没有将这场犯罪活动单纯归结于这种小丑个人的症候,而是上升到对“社会土壤” 的讨论。
在整个故事里,都在呈现一个事实,酝酿这场大型犯罪的条件早已成熟,是小丑这一个体点燃了这把火,或是打响了这一枪。
《小丑》讨论了个体犯罪动机的产生,及其背后承载罪恶诞生的土壤。犯罪都市哥谭市之所以诞生无数罪恶煞星,其根源外在于这座城市深处的病患,这种设定本身为蝙蝠侠故事提供了天然的社会学价值和文本厚度,电影《小丑》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影片不仅塑造了一个出色的小丑,同时也塑造出了罪恶哥谭应有的质感和氛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