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宁海明代书画录

宁海明代书画录

文/应可军

元代,宁海爆发杨镇龙起义,声势浩大,最后被无情镇压,期间宁海人始终没有停止过反抗,宁海因属方国珍控制地区,有些人认为他缺乏远见,不愿与他同伍,投奔朱元璋的倒有不少。被元朝统治者压抑的怒火到元末明初终于喷发,明初中央政府建都南京,也是宁海发展的有利条件,宁海参政、议政人员之多,级别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如方克勤、詹鼎、叶兑、叶伯巨、李至刚、石允常、方孝孺、卢原质、张岵、张纯诚、章朴等,文化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初就涌现出不少优秀人才,诸如:王俊华,名伷,以字行,茶院人。元末教授于乡。洪武七年(1374)荐为衢州教授,改绍兴教授。二十六年(1393)秩满入觐,命侍朝备顾问,王俊华疏对详明,太祖称为“江南书布袋”,晋右春坊右赞善。曾与女婿卢原质合编《蔡氏书传》。

 

王琦,字修德,西门槐里人。与郭士渊并以文名。讲习濂洛之学,谨操行,有文章。毅然以古道自饬,与方孝孺。郭浚并以文名,宋濂曾极称之。林公辅称其文如月堕澄江,上下一色,净纯垢氛,清明之气可掬也。

郭浚,字士渊,长洋人。少灵奇,伉爽不群,读书若素熟者,为诗有奇语。洪武九年(1376)召郡县贡诸生之秀者于太学,宁海以浚闻。太学院里的数千太学生,见其文都吐舌惊叹,谓不可及,浚亦气高自负。饮酒大醉,纵笔直书,求者操纸立与,无不意满,由是名起。学士宋濂见其文,称为奇士,遂授学于濂。著有《樗园集》。林公辅评其文为“苍鹰摩空,飞纵东西,初无定适,而俊逸之气,自为人畏。”

 
卢尚毅,桑州田洋卢人。年十五,能操笔作大字,这是我县书画奇才。文学优赡,由太学生以事例出为幕官。就洪武二十六年(1393)山东乡试高等,会试礼部亚魁,官常德教授。

 
杨觏,字文遇,邑西市门头人。博通经史,精书画八法,兼操琴。洪武末,贡入太学,直史馆。永乐间与宿实录,仕至翰林修撰。善行书,方孝孺有“精通八法杨文遇”云。洪武末以贡入太学直馆,永乐间充修实史官,历任修撰。行书,字体浑厚圆润,肥瘦适中,雍容闲雅,内蕴矫健。

 
卢原质,桑州田洋卢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举进士,廷试名列第三,为宁海历代功名之最。授翰林编修,以文章超群,深为朱元璋所宠爱。洪武二十八年任太常少卿,后左迁溧水丞。勤政爱民,为百姓所爱戴。卒于靖难之变。

许继,谱名可继,字士修,号观乐生,宁海清泉山人。出身于儒学家庭,家境比较贫困。但他性质高朗,童时已有成人之志,以学贤哲自勉,刻意经学,玩心天人,究颐探微,将大索六经之绪,反之于约,以成身致用。善古诗,能文词,力逼汉魏,而好游山泽间,物偶会心,暇视熟观,久久不忍离去,触景生情,溢于文辞。洪武间荐授本邑训导.著有《观乐生集》5卷。

李至刚,名钢,以字行,竹口人。李洧孙五世孙。少从杨维桢学,为诗文有清思。洪武二十一年(1388)举明理、选侍懿文太子,授礼部郎中。坐累谪戌边关,不久召回为工部郎中。迁河南右参议。河决汴堤,至刚议借王府积木,作筏济之,全活甚众。建文中,调湖广左参议,坐事系狱。成祖即位,为右通政,与杨士奇等同修《太祖实录》,不久改任礼部尚书。永乐二年,册立皇太子,至刚兼左春坊大学士、直东宫讲筵,与解缙一起进讲。解缙主修《永乐大典》,至刚多所裁定。首发建都北平议。与三宝太监郑和善,曾为郑父撰写碑文,至今犹存,成为郑和下西洋最有力的实证。

为宁海人骄傲的是“读书种子”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大佳何溪上方人。方克勤子,幼警敏,在陵南谷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最知名,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除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为太子师,为名其读书之庐曰 “正学”,故人称正学先生。建文即位(1399),召为翰林博士,进侍讲,寻升侍讲学士。燕师入,成祖欲强令草诏,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并被灭十族,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多至数千。方孝孺文论秉承宋濂,但又不为其所拘。在文道关系上,他主张文以明道,但又允许人们在“宣伦理政教之厚”外,“述风俗江山之美”,“探草木虫鱼之情性,妇人稚子之歌谣”,甚至不妨“博求当世非常可喜之事而述焉”。方孝孺的诗文纵横豪放,出入于苏轼、陈亮之间。方孝孺著有《逊志斋集》30卷,《拾遗》10卷。方孝孺书法作品可以从网上能够查找到的约有30余件,其中还有几件是册页。方孝孺(1357-1402),宁海人,字希直,他以大儒宋濂为师,亦为明代大儒。他忠心辅佐惠帝朱允炆,对抗燕王朱棣的"靖难"。到朱棣进京后,他拒不投降,拒绝为朱棣拟即位诏书并大哭大骂,被朱棣杀害,并祸及族人和门生友人,他的著作从此也被列为禁书。我不再考证方孝孺是被凌迟还是车裂或腰斩的,也无法证实当时是否被并诛十族、有800多人被一起杀害;我们也很难驳倒有些人认为方孝孺有些愚忠或迂腐的论调,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方孝孺的被诛杀,是知识分子和统治者对抗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死皇焚-书-坑-儒之后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明成祖燕王朱棣也肯定只能是帝王独-裁-专-制-暴-政的一个代表人物;而方孝孺则有骨气有血性,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士君子的代表。方孝孺的这点精神和骨气,也正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所最缺乏的。现在来分析他的书法,也是宁海书画代表。现存有幅方孝孺楷书《默庵记》全貌。

默庵记

会稽俞先生,年富气盛时,尝以惊世绝俗之智,悬河决峡之辩,为当时所推。旣晚,更事益深。奉朝命为学者师於东南小邑。乃喜为简黙,号其燕处之室曰黙庵。其弟子闻而疑之曰:先生之为斯号也,不亦异乎?人之达其志意,明天下之理,而成物化民者,以其能言也。故教令不宣于家,则亲爱踈;辞命不修於乡,则长幼乖;军旅不言,则无以用众;宾客不言,则无以成礼。居乎朝廷,为大臣而好循黙,则难以定国计,和民人。为谏官近职而不务言事,则有旷官窃位之讥。先生为人师,以教民善俗为职业。封域之内,有细行之违,片言之悖,先生耻之。乌可以黙自处乎哉?余闻而咲曰:是知黙之为黙,而不知黙之非黙也;知言之不可止,而不知非黙则不能为言也。子尝见夫万仞之渊乎?方其静也,沉奫涵畜,不震不激,泊乎无声,杳乎莫测。惟其积之久而不妄出也。故一旦决而为川,达乎江河,声之所撼,闻数百里。使其不深而终日汨汨,如溪潢涧潦之为,则不崇朝而涸矣。安能泽加万类乎?故士非能言之为贵,而发於不得不言之为美。道充於中,不得已而后言,则其言必传。无意於辨,不得已而后辨,则其辨必明。昔者孔子之门,以言语称者有矣。惟颜子不言如愚人,然由后世考之,凡颜子之言,皆为天下准,与圣人之旨相表里。而宰予子贡,发言立论,輙多疵而不适乎中。岂非好辨者未必能言,而善言者必本於黙乎。先生阅乎事变多矣,求乎义理精矣,知夫无益之辨之不足务。盖将卽颜子而师之。而今而后,先生之道益隆矣。立乎朝,则发而为正论;垂乎后,则揭而为大训,皆有道者之余事也。先生之黙,乌知非言之至者乎。二三子何患焉。於是疑者谢曰:子之言似矣。请质诸先生,置之屋壁,以祛弟子之惑。余不善书,偶得佳纸,录此文未终篇辄弃去。王君修德,见而足之。珠璧在后,鱼目奚所发其光邪。乙丑五月廿七日  孝孺戏题

——此卷为楷书,纸本,纵30.6cm,横56.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小楷凡三十二行,每行字数不一,共六百三十四字。此书作入《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发表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五),今载《故宫书画录》卷一。此乙丑为1385年,方孝孺年28岁,已成大家矣。此件楷书集欧柳颜三家之长,有欧体的影子,也有柳体的骨架和颜体的气韵,温文尔雅,秀逸沉静,字形精致,笔墨精妙,平和正直,是一件很好的楷书作品,特别适合于初学楷书者为范本默庵记前半部分,皆为方孝孺所书。默庵记后半部分,其中较小的9行小楷为方孝孺的友人王修德所书,前面的6行楷书和最后的4行“戏题”为方孝孺书写。特别是戏题部分,行草相间,随意而潇洒,还可以看出方孝孺为人的谦虚和诙谐。裁切成册页的《默庵记》第11、12面。第12面后两行开始为王修德所书,可以看到笔体的不同。方孝孺写的字形方正,笔划更直,更有骨力一些,或曰略有柳体风格;而王修德笔划圆转一些,略有些许颜体和赵体的味道。或许是因为方孝孺能写多种字体,估计世间流传的仿品也不少。例如我看到有三件立轴落款为方孝儒的,而历来儒孺不通用,且字迹也有都些潦草轻软,我以为就都很可能不真也就不谈了。我又记起了胡适先生的一段评论,他不仅赞赏方孝孺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以及勇于为其信仰而杀身成仁的壮烈,也感叹我国近代的政治思想就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而不振、而落后的。难道胡适先生的这段话,真的会成为我们到今天也打不破的魔咒吗?方孝孺之难后,宁海文化、教育自然而然大受影响。“读书种子”也被灭十族,读书无用之风蔓延全地,为了重振宁海文风,县令黄醇特地在城南跃龙山造文峰塔,意在为人才突出。明朝中晚期,在宁海人李至刚的倡议下,京都也搬到北平,政治、文化中心北移,地理位置失去优势。再加沿海倭寇不断侵扰,特别在嘉靖二十七年(1584)起,倭寇连年入侵雪坡、西店、柘浦、东岙、沙柳等地,所过之处尽遭烧杀劫掠,造成宁海经济严重受挫,虽然也出现过象王中、邬良佐、潘颖、王度、石文睿、石简、胡允佳、邬若虚、任大冶、胡献来等文士,但已是强弩之末,其名不显。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0)

相关推荐

  • “乡土宁海”走进田洋卢专题——探花故里访探花

    "乡土宁海"走进田洋卢专题 漫游古村 田洋卢探花故里访探花 陈鹉飞 "毛毛细雨落宁海,雹子打天台",当年皇帝圣旨口,褒奖宁海风骨叶梦鼎,恩泽了宁海方园百姓.无巧 ...

  • 缑乡风情丨宁海历史上功名最高的人竟出自这个村,难怪宁海、临海、天台、三门等地的卢姓人都赶来祭祖

    卢原质像 探花郎卢原质的文脉运气及其他 文/天姥老翁 2016年4月24日,暮春时光,天气雨转阴,来自临海.天台.三门及宁海本地的深甽.力洋等地的卢氏后代700余人集会桑洲田洋卢村,思祖祭祀,盛况空前 ...

  • 巧言评世:道义式微?不!它就在宁海田洋卢

    巧言评世丨道义式微? 不!它就在宁海田洋卢 卢巧 编者按 我曾在书上略过卢原质.方孝孺的名字,却不曾深究他们的故事,直到那天走进田洋卢,终于走近那段"诛十族"的尘封往事,独立青山野 ...

  • 方孝孺楷书《天下一统》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浙江宁海人.是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炆的老师.因为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就是建文帝.后来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难 ...

  • 宁海探花郎故里,二月二龙抬头还有这么一出……

    宁海探花郎故里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这么一出-- 卢巧/文  周衍平/摄 编者按 3月10日(农历二月二),由乡土宁海工作室发起的"探花卢原质.大儒方孝孺读书处文化研讨会"在卢原质故乡 ...

  • 【】明代方孝孺楷书《默庵记》

    【】明代方孝孺楷书《默庵记》

  • 应可军 | 宁海古建十强录

    宁海古建十强录 ----文/应可军---- 据文献记载,宁海的建县史已有1700余年.唐永昌元年(689)迁广度里为县城.南宋时期,应该是宁海建筑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可惜无完整的木构架建筑遗存至今.大浪 ...

  • 应可军 | 宁海历代书画篆刻家

    宁海历代书画篆刻家 文/应可军 丹邱白峤古名区,西接天台东尾闾. 一带文明回浦水,千秋灵气产名儒. 这首传诵已久的<宁海县歌>,表明我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确实,我县历史上文人济济,尤为书 ...

  • 应可军 | 宁海现存宋代字画录

    宁海现存宋代字画录 文/应可军 宋代,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是宁海历史上辉煌时代宋<风土记>记载:"台州古多秀民,隋唐以来,士不以功名为念,宋平文物之盛,始读书务学,相 ...

  • 应可军 | 宁海灯史

    宁海灯史 文/应可军 在我未得病前,总往农村跑,碰到不少宁海乡土者,不知怎么回事,他们收集了不少农村老物品.总想建立乡愁展览馆.非常惭愧,我没有为她们提供较好或系统的文字稿.这几天,忽然想到写点文字, ...

  • 应可军 |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FLO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文/应可军 史载: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说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 ...

  • 应可军 | 宁海照相史话

    宁海照相史话 文/应可军 我们这玩地方文献的群体,对老照片的喜爱是难以言表的,可惜存世的老照片实在太少了.老照片作为一个建筑.一个人一段时期的特定影像记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就算发展到今天 ...

  • 应可军 | 宁海棋文化

    宁海棋文化 文/应可军 可能你也经历过,童年,隨意在石板地用瓦爿块或粉笔画一个空心十字架,或在树下泥地用树枝划一个空心十字架,双方各拣选果核或小石子,就可布阵作战,金木水火土.棋逢对手,就可博弈各一个 ...

  • 应可军 | 宁海青云观(外二篇)

    宁海青云观 ----文/应可军----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 ...

  • 应可军 | 宁海育婴堂

    宁海育婴堂 文/应可军 育婴堂,宁海人俗称养育堂.育婴堂是收养弃婴的育婴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育婴堂收养并救活了许多弃婴,其设立实为一桩善举.中国早有这方面的善举传统,如贫儿院.育婴堂等等,佛教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