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画坛十大宗师——黄宾虹传略

靳尚宜油画——《黄宾虹像》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为近现代著名画家,是山水画一代宗师。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二人被美术界并列,足见黄宾虹的绘画功力和艺术成就非同一般。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称号。

黄宾虹——《桃花坞》

一、拥护共和,投身革命

黄宾虹出身于浙江金华府城西铁岭头的一户商人家庭。其父黄定华是浙江金华著名的布匹商人,广达布总号的老板,安家金华。母亲方氏,家在金华赫赫有名的酒坊巷,是地道金华的人。徽商不仅精于经商之道,大多也喜好珍藏古玩,自明朝中期以来一直是艺术品市场坚实有力的赞助者。黄定华就是这样一位懂得赚钱、善于花钱的儒商和藏家。他一边把布匹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边收藏大量古籍、书画和印玺。家大业大的黄定华,虽然20岁左右就已成婚,然而一直等到30岁才盼来黄宾虹这位长子。全家上下的百般疼爱与殷切期望,自然都汇聚于这位千呼万唤才降生的小少爷身上。

黄宾虹——《虞山图》1923年

黄宾虹自小浸淫在家藏的古籍书画中,耳濡目染,4岁就展露出特有的绘画天赋,6岁便能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后师从陈崇光、郑珊等学花鸟,自此即与书画艺术结缘终身。但是对于望子成龙的父亲来说,考取功名才是正道。他为黄宾虹延师启蒙,师从李灼先、李咏棠习举业,兼习武术拳法、骑马射箭,堪称文武双修。1877年,黄宾虹13岁赴老家歙县应院试,考取了秀才,这让父亲大为欣喜。

黄宾虹——《柳亭高会》

际遇巧合,其父再让黄宾虹拜李鸿章的知名幕僚、一代名儒汪宗沂为师。在他悉心调教下,黄宾虹书画诗文得到极大的提升。二十三岁时他娶了第一任妻子洪氏。不料几年后,黄定华的国货布匹生意遭遇洋货的巨大冲击,家道中落,黄宾虹亦在乡试中名落孙山。随后他放弃举业,至南京坐馆教书以谋生。承担家族光宗耀祖重任的黄宾虹虽然乡试落榜,但是身处清末乱世,他的一腔立身报国热情,却从未熄灭。

黄宾虹——《天都胜迹图》1925年

黄宾虹青年时期喜欢研读顾炎武、黄宗羲等明代遗民作品,关心国事,顾念黎民,堪称为一位忧国忧民的君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康有为为首的在京会试举子1300人“公车上书”。黄宾虹听到这一消息,激动地投书康有为、梁启超,力陈“政事不图革新,国家将有灭亡之祸”,赞同他们的变法主张。这一年夏天,变法维新的重要人物谭嗣同,经安徽贵池赴上海,黄宾虹佩服谭嗣同是位豪侠之士,维新爱国,特地赶赴贵池与他会面,畅谈国事,有相见恨晚之感。

黄宾虹——《云归草堂》1925年

1898年冬天,黄宾虹回歙县请两位清朝末科武举人洪佩泉、汪佐臣,招集乡民教练拳术。不久,他们在当年岳飞驻兵的岳营滩上,拉起了一支队伍,骑马试剑,习拳练武,名为增强体质,实欲起兵卫国。正当他们红红火火练兵的时候,传来了“戊戌维新”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的消息,黄宾虹放声大哭,愤然写下了:“千年蒿里颂,不愧道中人”的挽诗。次年春,黄宾虹被人以“维新派同谋者”的罪名告发,幸而事前获悉,立即出逃。途中,他作诗曰:“苛敛追逮谷弃农,盗由民化困穷凶。却为当道豺狼迫,狮吼空山一震聋”!以表其立志报国之情。

黄宾虹——《青绿山水》1929年

经过几年艰难的逃亡,终于风头已过,黄宾虹结束了孤身一人漂泊的生活。1904年,安徽旅湘公学自长沙迁芜湖,改名安徽公学。黄宾虹应招襄理学务,并于家中辟地,兴办义学,聘师为族中子女和村中学童启蒙。1905年冬,歙县历史上第一所中学'新安中学堂'成立。黄宾虹被聘为国文教授,他力邀同盟会成员陈去病来新安中学堂教书,传播进步思想。1906年,他与许继唐、陈巢南等组织成立“黄社”,以纪念黄宗羲之名鼓吹革命。黄宾虹的思想已逐渐从立宪派的忠君保皇转变为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成为一名激进的旧民主主义者。

黄宾虹——《山庄消夏》1931年

1906年冬天,黄宾虹为筹集革命经费,私铸铜币,又被告发而出逃。1907年,四十四岁的黄宾虹到上海,与柳亚子、陈佩忍等创立“南社”,与孙中山的海外同盟会遥相呼应,反抗清廷。1910年10月,同盟会喉舌《民主报》创刊,黄宾虹撰“祝辞”,寄以“拯弱扶危”厚望。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当上海商团攻下高昌庙军械局时,他高悬白旗,以庆祝上海光复。辛亥革命后,黄宾虹曾任《神州日报》的主笔,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15年,《神州日报》为帝制议员收买,开始鼓吹帝制,他退出该报以示抗议。1915年袁世凯称帝,当时筹安会成员谢连荪来沪游说,许以厚利,劝其“北上共事”,被黄宾虹断然拒绝。

黄宾虹《沧浪浩歌》1931年

二、远离政治,潜心艺术

政治的翻云覆雨,黄宾虹逐渐感到厌倦。从此,他潜心于书画艺术的研究和创造,以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自1907年到上海,至1937年迁居北平,黄宾虹整整侨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他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深厚的艺术修养,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的工作,并以此为基点从事经营、收藏、结社、创作和史论研究。他先后在《国粹学报》任编辑,与邓实等共同负责编辑《国粹学报》《国学丛书》《神州国光集》等书刊画册;在《美术周刊》任主编;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事务部任美术部主任;主持《中国名画集》编印事务;在神州国光社美术部任编辑主任等等。

黄宾虹——《听帆图》1932年

后十年,黄宾虹逐步从编辑工作转到了教育工作。先后在上海留美预备学堂兼职;任上海美专国画理论与诗文教授,又兼新华艺术大学教席;任中国文艺学院(不久改名中国艺术专科学校)院长、教授,并兼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席。在黄宾虹的一生中,担任编辑与教学工作,占着极为重要的部分。他所从事的工作与其天分兴趣的完美契合,这为他在艺术上探索研究、增长知识、提高眼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美术理论体系并不断将研究所得,著文发表。

黄宾虹《蓬峰倚天图》1933年

黄宾虹在沪上画坛上的影响越来越大。1924年春,他与沪上名家王一亭、吴昌硕等11人被推为江苏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会中国画部审查员。1929年,黄宾虹被推为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参品部委员;1934当选为中国画会第二届监察委员;1936年被推为中华美术协会主办第一届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1937年任全国第二次美展审查员,是美术史研究,古书画鉴定及现代书画评论方面公认的权威,逐渐成为中国画坛著名人物。

黄宾虹《陆游渭南词意图》1933年

在从事美术研究的同时,他也不断探索和追求绘画艺术,创作了很多颇有影响的绘画作品。他的画作曾参加比利时独立一百周年纪念国际博览会,获得最优秀奖。他早期主要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遍临宋、元、明诸名家绘画。这个时期是其师法古人阶段,是其绘画风格初步形成的时期。作品的章法重视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如1915年为柳亚子作《分湖归隐图》,1929年参加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的《桂林叠彩山》《虞山》等,均有鲜明的新安画派干笔淡墨、疏淡清逸的画风,是典型的“白宾虹”风格。

黄宾虹——《山光翠色》1934年

在师法古人,具备较为扎实的笔墨功夫后,黄宾虹转而实践清代名家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绘画思想,认为“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求修养之高,无以言境界”。他广游名山大川,以积贮丘壑开拓胸怀。曾经遍览粤西名胜,流连桂林山水;九上黄山、五游九华、四临泰岳、登峨眉、游青城、走蜀道、历长江、观巫山十二峰。他饱览祖国壮美风光,“胸有千壑,造化自为我有”。这个时期黄宾虹绘画进入了师造化阶段,其画风逐渐呈现出元代吴镇苍茫沉郁、古厚纯朴的风格。

黄宾虹——《富春江图》

三、八年抗战,伏居燕市

1937年6月,抗日战争即将爆发。应北平古物陈列所之请,72岁的黄宾虹赴北平审定故宫南迁书画,被聘为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兼任国画研究院导师及北平艺专教授。他举家由上海迁居北平。不久,“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日军随即占领北平。黄宾虹一家被困居北平,无法南返。为了维持生计,七十多岁的老人只能苟且偷生,继续在故宫古物陈列所及北平艺专任职。

黄宾虹——《青城山坐雨图》1933年

日本侵略者为笼络上层人士,在黄宾虹八十岁时,北平艺专的日本主持人伊东哲要举行祝寿仪式,派汽车专程迎接,他坚决拒绝。1939年春,日本画家荒田十亩来北平,招宴不赴;造门拜访,以国仇大于私谊称病拒见。当年10月,日伪举办“兴亚美术展”,他以眼疾为由拒绝参加。对许多“索观拙画者”,黄宾虹采取应付的态度,只肯让来者看纪逰画稿,不出示精品和藏品。这些索画者包括日本人、汉奸或不明底细的人。这是黄宾虹的民族气节,也为了乱世避祸。

黄宾虹——《浙东游记》1941年

身处北平沦陷区,黄宾虹最佳选择莫过于“伏居燕市、终日杜门”,“唯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他利用这段蜗居的日子,怀着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强烈兴趣和深深的爱恋,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对自己的绘画技法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深刻的反省。经过寂寞、痛苦的“衰年变法”,70多岁的黄宾虹终于悟出绘画真道。他提出并践行了“平、圆、留、重、变”的五笔法和“浓、破、泼、淡、焦、积、宿”的七墨法,从此他的画风大变,与之前的“白宾虹”彻底告别。

黄宾虹——《拟董巨大意》1944年

黄宾虹晚期的画风“浑厚华滋,雄健浓黑”,“黑、密、厚、重”为其最突出的特点。其用笔如拆钗股、屋漏痕,出神入化、奇妙无比。他十分注重“黑”与“白”的对比,通过留白给画面留了“活眼”,使画面干湿涩润、浓淡轻重、黑白虚实,达到变化莫测、和谐统一的效果。这个时期,他作品浑然超拔、苍劲有力、气韵生动、力透纸背,真所谓“元气淋漓障犹湿”。“黑宾虹”成为其晚年追求的山水气象和一生代表性的审美特色。“衰年变法”后,黄宾虹的笔墨达到了炉火纯青、高人一等的地步。他是一位高龄艺术家,也是一位晚熟的艺术家,八九十岁时期倒是其艺术最辉煌的阶段。

黄宾虹——《峨眉龙门峡》1947年

四、讴歌盛世,身后扬名

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黄宾虹无比兴奋,他自刻“冰上鸿飞馆”印,寓“宾虹获自由得以南返”之意。1946年,应北平艺专校长徐悲鸿邀请,担任国画理论教席。同年,参加北平故都文物研究会成立典礼,与齐白石合影留念。1948年,黄宾虹返杭州,任国立杭州艺专教授。当年春天,作画祝贺老友于右任70寿辰。在接受记者访问时,他娓娓谈论画理,坚信太平盛世指日可待,画坛春天即将来临。

黄宾虹——《拟孙雪居笔意》1949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宾虹备受礼遇。曾经为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赴北京列席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三次会议,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交谈甚洽。先后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等。在黄宾虹九十寿辰,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杭州市分会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联合举办“画家黄宾虹先生九十寿辰庆祝会”,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奖状。

黄宾虹——《庐山五老峰》1950年

晚年的黄宾虹,眼睛白内障急遽恶化,双目近乎失明,仍作画不辍,画风一新,为新中国创作大量书画作品,讴歌太平盛世。1955年3月25日,黄宾虹因病医治无效于杭州逝世,终年90岁。在逝世之前,他嘱咐家人将其收藏的古今名画2283件,铜器、瓷器、玉器及他自己的数千件作品全部捐赠给国家,足见先生热爱祖国,献身艺术之赤忱。

黄宾虹——《富春山水》1953年

纵观黄宾虹的一生,其早期为主是从事文化活动,是学者、教育家、出版家、美术理论家。他不是以鬻画为生职业画家,绘画的目的不是为卖,而是对自己的美术理论的一种实践。他从来没有登高一呼过,像徐悲鸿那样;也从来没有红得发紫过,像齐白石那样;更不善于经营和炒作自己,像张大千那样。他是一位默默无闻、大器晚成的“文人”画家。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后一位古典型的现代山水画大家,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黄宾虹——《江行图》1953年

黄宾虹的绘画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欣赏他的画,需要人生阅历,需要文化积淀,需要美学修养。虽然在北平沦陷期间,他也曾自订《虹庐画例》,想鬻画补贴一些家用,但买画者寥寥,使其生活捉襟见肘,虽不至于穷困潦倒,也从来没有富有奢侈。这期间还曾经发生过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往事。黄宾虹把自己的画拿出来送给来访的人,却被来访的人拒绝,说你的画黑乎乎的,我看不懂,弄得他很尴尬,只好将画又收回来。50年代初,齐白石画价是一平尺4元钱,吴作人是一平尺5元钱,李可染是一平尺8元,而黄宾虹的画一张才一元钱。

黄宾虹——《南高峰小景》1955年

就是黄宾虹逝世后其第二任夫人宋若婴将他的作品捐给浙江博物馆,也是有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当时浙江没有人要,他的夫人很着急,说这些东西在我手上,万一坏了或丢了怎么办?便不断地去联系接收单位。后来在一个爱好艺术的领导直接过问下,浙江博物馆才勉强答应。更令人悲哀的是,浙江博物馆接收后就将这5000多张作品一直搁置一边。直到黄宾虹逝世三十年后,包裹也才被打开。这就是黄宾虹作品的遭遇。

黄宾虹——《黄山汤口》1955年

黄宾虹懂易经、善卜算。他曾经说过:50年以后人们会看好我的画。从他1955年逝世至50年后的2005年,浙江博物馆举办了规模空前的纪念黄宾虹逝世五十周年大型展览和系列活动,由此确立了黄宾虹绘画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值。可见,黄宾虹生前的寂寞是和他对自己将留名后世的自信结合在一起的。按照目前市场行情,当初黄宾虹捐给浙江博物馆的5000多张作品真是价值连城啊!

黄宾虹——《仙霞岭上》1955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