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管理,唯在得人(下)
01
上个世纪50年代,世界经历二次大战之后,整个世界市场就像一个极度饥渴的巨人,急需大量的食物塞填空荡荡的肚子。这种状况对企业来讲,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为世界正敞开双臂迎揽所有的产品,只要企业能精准地和市场联结起来,就可以获得理想的收益。
德鲁克在1954年发表了经典的著作《管理的实践》,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企业的目的必须超越企业本身,是创造顾客。”并指出:“ 企业的两种主要功能是创新和营销。”只有靠营销和创新才有绩效,其他的都是“成本”。
为了更好地营销,很多管理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列的营销理论,其中的典范是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4P理论,4P理论是麦卡锡基于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组合”概念基础上提出的,具体讲就是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渠道(place)。然而4P理论关注的是卖方而非买方,所以有理论家发展了4C理论,从购买者的角度来分析营销,4C指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customer)、消费者与企业的沟通(communication)、消费者购买的便利(convenience)、消费者的费用
(cost)。
4P理论和4C理论组合在一起,就能够很好地将卖方和卖方结合起来了,将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统一起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论卖方还是买方,他们都是人,只有很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和欲望,才能真正把营销做好。所以,又有理论家把4P不断扩展开来,推出了5P理论、6P理论、7P理论,甚至9P理论,这里面都有一个people,就是人。
所以,在管理注重营销的阶段,人也是一个核心要素,唯有发挥人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好企业。
02
如何发挥人的作用,如何让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一批管理学家开始了对人的需求研究。他们思考如何在消费至上的时代更好地激励人去工作。
在众多的激励理论中,广为人知的应该是人类动机理论大师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只有那些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才能激励人去行动。他把需求从低往高分为五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虽然这种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因为其简单明了,很容易被操作,故而传播地较广。
除了马斯洛外,关注激励的还有赫茨伯格,他提出了工作满意度,并把激励因素分为两类: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他认为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工作的不快,但唯有激励因素才能真正激发人们快乐工作。
另一位关注激励的学者是麦格雷戈,他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X理论认为人是天生懒惰的,是需要在监督和管控中才能好好工作,需要管理者挥动大棒。而Y理论则认为人是天生勤奋的,渴望劳动,管理者只要拿着胡萝卜就可以了。
然而,他提出了这两个互相排斥的理论后,也被很多人批评,所以他最后又提出了Z理论,将X理论和Y理论糅合在一起。不过他没来得及深入发展Z理论就去世了,但Z理论的大旗被威廉·大内扛了起来,他将X理论和Y理论分别应用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进行试验,发现两者都能发挥独特的功用。
三位大师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如何激励人,也对企业效率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在竞争越趋激烈的60年代,为了让企业能在商海鏖战中取胜,管理学家把目光投向了战略。
03
战略原本是战争术语,现在移植过来比喻企业,很容易让人们理解自己的对手是谁,以及如何击败对手。
彼得·德鲁克提出未来管理者有七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制定战略决策。他在1964年出版了《成果管理》,并把它称为是第一本论述战略的书。然而阿尔弗雷德·钱德勒则不太认同,认为自己的《战略与管理》一书才称得上是第一本论述战略的书。他在该书中,定义战略为“制定企业的长期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采取行动,分配必要资源。”他认为战略先于组织结构而形成,但也有人不同意他的观点,比如汤姆·彼得斯就认为是组织结构决定了战略的选择。
当我们谈战略管理的时候,迈克尔·波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甚至被人称为“竞争战略之父”,他写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等著作,并提出了著名的“五力模型”,并把战略分为成本优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
战略是由人提出的,也要靠人去实施,要想让战略发挥好的功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04
从关注任务、技术到关注组织、人际关系,再到关注营销、战略,管理学家们基本上没有脱离,当然也不可能脱离对人的研究。
对人的研究并不仅限于对个体的研究,还要对团队进行研究。团队是否是有了才华的成员就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呢?雷格·瑞文斯并不认为成员才华可以支撑起团队,要想让团队发挥作用,必须进行集体能力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共享知识和经验。
团队研究关注人,关注如何将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组合在一起实现1+1>2。
当个体和团队都能发挥潜能的时候,企业自然而然要追寻卓越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戴明和朱兰提出的质量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质量管理表面上看是关注产品质量,而实际上是要充分把每一个员工的潜能发挥出来,全员更加卖力地工作。
如何让每个人都卖力地工作呢?领导似乎比管理更加有效。在对领导的研究中,本尼斯最为投入,他说:“我只要一开始想问题,就在思考领导力的问题。”他对美国的90位领导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出领导的四种常见的领导力:引导注意力、把握意义、赢得信任和自我管理。
不论是团队研究或是领导研究,都是要关注人,特别是人的学习,因为学习是最重要的。
05
到了上世纪末,管理理论又发展到了流程再造和精益管理,希望组织明确关键流程,让它们尽量精益而高效。然而不论是组织模式的重组,还是生产流程的再造,都是需要每一个人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的潜能。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就是力量变得越来越明显了,企业中的知识工人也越来越多了。德鲁克在《不连续的时代》一书中就对知识工人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认为知识工人就是那些训练有素、有才智、能意识到自己对组织价值及贡献的专业管理人士。
进入新世纪,管理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不仅要求个人不断地学习,还要求组织进行持久学习,成为学习型组织。
关于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最有影响力,他认为学习型组织有五个组成部分,就是打破心智模式、超越自我、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06
德鲁克曾说:“管理就是管人。”从百年管理的发展来看,不论管理理论关注点在什么上面,其实质都是在关注人,都是想方设法让人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潜能,尽可能地多创造财富。至于技术改进、任务安排、组织架构、人际关系、营销、战略、领导、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精益管理等等,一旦离开了人,都无法产生任何效果来。
未来,随着物质财富的丰裕,对人的关注将变得更加重要,企业要想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尽最大的可能去激发人的潜能,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要让人去做想要做的事情。
福莱特曾说:“很多人告诉我应该做什么事,为什么该去做,但又很少有人能真正让我想去做一件事。” 如何让人真正去想做一件事,就必须关注人的内心情感,让人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不管如何评说管理,管理已然推动了社会进步, 改变了这个世界,也让世界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但在我们享用通过管理创造出的这些物质财富时,是否该反思一下,这些物质财富,特别是这些不断创新出来的物质财富究竟对人类是福还是祸。
也许,原本为了更好地帮助人类追寻幸福的管理,反倒摧毁了人类的幸福。
公众号
安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