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院前猝死,医生如何避免遭受暴力伤害

院前急救,是医生救死扶伤、与死神抢时间的战斗。

严寒、风雨、大雪、深夜、万家灯火或万籁俱寂,唯有救护车的警灯在时刻备战,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

急、危、重、环境复杂、家属诉求多样,如何完成急救使命、如何提供专业而恰当的帮助、如何在复杂事件和环境中保护自身安全,是院前急救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

新年伊始,医患之间的火药般的冲突就上演了。

据媒体报道,1月3 日凌晨 1:00 左右,德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吴医生接 120 指挥中心指令,前往某小区救治一位 40 多岁女性病人。

到达现场后,经过检查,发现该病人瞳孔已散大,双侧颈动脉已消失,胸部听诊也无心音和呼吸音,可以判断,基本已失去生命体征。

尽管如此,吴医生还是让同行的护士和护工,抬来了心电监护仪,积极进行心肺复苏。在此过程,吴医生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家属强行要求将患者送往医院,但吴医生根据专业判断,已无太大意义。

就在此时,患者家属突然发飙,对吴医生开始不停辱骂与拳打脚踢。及后,在追打吴医生的过程中,其中一人更手抄一根长约 20~30 厘米的木条作为武器。直至民警到场,依然不依不挠继续围攻医护人员,致使吴医生脊髓损伤,双下肢不完全瘫。另有寰枢椎旋转半脱位、腰1、2椎体骨折及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

院前暴力伤医成因比较复杂多样,难以完全杜绝。严惩暴徒,法律震慑是必需之途。

然而事后的惩罚毕竟难以弥补受伤医护人员的精神与躯体损害。如何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可能伤害就显得尤其重要。

作为急救人员,经常面对院前猝死现场。抢救还是不抢救、抢救多久、是否转运回医院继续抢救…… 是经常要考虑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从而引发不少医患冲突事件。

如果患者是一个老年、慢性病衰竭状态,对于死亡,家属也已经有相当的心理预期。那么,在现场判断患者无生命体征之后,就可以与家属耐心详细沟通,急救的意义不大,建议让患者安静的离去。家属多能接受并配合医生。

而如果疾病毫无征兆、突发心脏骤停、患者年轻,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应该即刻开始急救,在现场复苏过程中,同时了解病情发生的情况、家属的意愿。与家属沟通的基础上,推荐车回医院继续抢救。

作为医生自然需要尽最大努力去拯救生命,但是有时候并不能如愿。有时候,明知毫无效果、不能拯救生命的心肺复苏让急救人员感觉很委屈,觉得在一个尸体上做无用功。

然而,急救,除了拯救生命,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安慰生者。让家属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努力,让家属有时间接受这突然的灾难,也是急救的功能之一。

德阳伤医事件中的患者,即使从专业上判断患者无生命体征、回天无力、死亡不可避免。但是患者40岁女性,疾病突发,家属急救意愿强烈,我推荐转回医院继续抢救,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发生。

在院前急救中,急救人员三两人经常要面对一群家属,人单力薄,因此需要审时度势,确保现场环境安全(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才能保护自己、更好的完成急救使命。

我们认为,急救是为了拯救生命,安慰生者。

但在国内,急救有时候成了保护医生自身生命安全的手段,这是全社会的悲哀

最后

再次谴责暴力伤医者!

也祝吴医生早日康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