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书法艺术(3)
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三)
——书法艺术的功夫与个性
宋凤洲
书法是写汉字,但写汉字不一定是书法。因为,会写汉字的人很多,大家多是以文字的交流使用,互通情报与信息,其任务是说事和做事。其用心和着眼点,也不是相比谁的字更好看,目的也不在于欣赏与收藏。
而作为艺术品的汉字书写就不同了,所写内容,除必要的说事论事和记录文学外,更主要的目的是把文字内容作为表达艺术灵感和艺术创作的载体,最终实现供人张挂、存藏和欣赏的神情愉悦的价值。
因此,书法艺术是从事汉字书写的专门人才的,有着足够年月时间训练和研究的书家们才能胜任的特殊劳动成果。不仅如此,它还要求书者对汉字与艺术具有敏学敏悟的天生聪慧。否则,纵有积年累月苦练,也无济于事。正所谓'天禀不至,无以契其机'的那样,瞎子点灯白费蜡。
书法艺术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个性书艺欣赏品,一类是个性'法书'赏学品。这里的法书,指得是那些有优秀个人风格特点的,同时又可以作为矩矱来效法的作品。如历史上的《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玄秘塔》等,可供历代学书者以为法则的范本之类的作品就是'法书'。看到和得到有优秀个人风格的书法作品不易,看到和得到具有法书意义的书法作品更难!
那么,书家和常人的汉字书写有什么不同么?本文重点讲两点:一是学训的功夫;一是优秀的个人风格。
常人写汉字,以写清楚,写正确为标准,要让人能够识辨。即便是写得有些美观,也只是相对心灵手巧些,对字的结构把握的较好些而已。
书家写汉字,不仅如此,而要有足够年月的临习训练,要有相当深入的专门研究,还要有赋予精神的感悟,神韵的升华,以至于有对优秀风貌的继承和创新。总之,是要以汉字为载体,以审美情趣为内含,以文化底蕴为动力,以道德观念,经历修养,艺术追求,自然境界领悟各方面为基础和渗透的进行形神兼备的意象创作与脑力劳动。
所谓功夫,泛指学力。先抛开理论和文学不说,单就习书,也得完成三个阶段。即:专、博、约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临、悟、创的过程,没有这些过程,汉字书写就不能进入书法行列。
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学习过程。明代嘉庆年间有位进士叫丰坊。他曾就自己的实践和所闻所见,撰写了一篇《童学书程》,总结出一个学书者(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循序而进的门径。按照他的说法,一个中等才质的人学书,从八岁起,到二十五岁止,要经过十七年的严格训练,才算有了了解众体(真草隶篆行)的基本功。(见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明清书法论文选》上100—101页)。可见学书没有百日功,更谈不上速成。
我们今天的所谓书法家,大多没有经过丰坊所说的基本功训练,更谈不上功夫深厚。因此,只有不断补课,至老不辍学习,方可入列。
既然,失去了童学之功,还要至老补课,又如何判定书作功夫呢?不妨少降标准,不能明了众体,可专攻某两体或某一体。务必使之深入。或说要有一家(书体)上手,有所出处。要把所学书体了然于胸熟练于手,达到形神兼备标准。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至此,再新观新学其它书体,拓宽视野,丰富手段,走向灵活悟化阶段。在这样的临习和改进中,不仅写字的功夫有了,同时,驾驭毛笔的能力,熟悉纸墨特性的能力都会得到长进。使手上技巧得到了优化和灵便,使书法成为名副其实。
说到这,实际上,也已将书法的个人风格穿插之中了。从学习的角度讲,书写者必然是先一家固本,获得所师精髓,形神宜肖。进尔,近路(相近的帖)接续,获取熟固。再图拓宽(换另外书家的帖),以求改观和出新。这样一来,新的特点不断融入作品,原有风貌多处还存,正所谓'似与不似之间'。那个'似'便是出处,那个'不似'便是出新。正是个人风格的自然形成。
从欣赏的角度讲,看一副书法作品究竟怎么样,要看到其中功夫和风格这两点。好作品,能看出书法学谁这个源头,显示的功夫越深,优秀特点继承的越准越多,价值越高。当然,更要看到对所学书法优秀特点的发挥,从中昭示作者的理解,追求和树新。还必须说明的一点是,这个'树新'应该是自然的流露。少同于古人,却远逊于古人,甚至是专学了古人的毛病,那就谈不上好作品。如果,根本不见古人法则和优质,图有个性,也谈不上是好作品。至于完全背离古人,专求个人习性的狂怪粗野、奇异丑陋的笔墨玩耍和制作,那就与书法不能同日而语了。
祝允明说得好: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论书帖》。这是书法学习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
20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