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矛盾”到“和谐”
孙志法
——谈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矛盾”的产生
学校教育的宗旨是教书育人,而教书育人又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因此,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是由浅入深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为教师,总是希望师生关系能向好的纵深方面发展,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会事与愿违。
请先看一组事例:
事例一:2003年3月的一天下午,阳江市某中心小学六年级数学老师在上数学课时,一名男生没有听课,与同桌大声讲话,且干扰其他同学做习题。数学老师便走过去小声地批评其两句,要求其拿出练习薄做练习。但该生不仅没有接受批评,还对数学老师动起手来,并掏出一把小刀扎向数学老师……老师被刀扎中了右眼。经检查,该老师眼球破裂,视网膜脱落,需做手术。然而手术后,该老师的右眼还是报废了。
事例二:2005年3月10日晚六时许,嘉兴市某中学的一位女老师来到上晚自习的教室,发现有学生从后排走出去,她便问班上学生:“刚才出去的是谁?穿什么衣服?”这时班上有学生嬉皮笑脸地说:“老师,你穿什么衣服,从里到外我都知道。”女老师听了这句带有侮辱性的话,心里不悦也回敬了一句。这时,班主任正好从窗外走过。女老师说:“你们不要在班主任过来时才认真看书。”这时,坐在后排的小非(化名)说了句:“班主任关我什么事?”女老师说:“什么叫关你什么事?”小非用嘉兴话骂了句“妈的X”。女老师非常愤怒,用手推了小非一把。小非举起手就打了女老师一巴掌,并揪住女老师的头发把该女老师压在前排的一张课桌上。
事例三:重庆市某中学的一名教师在午休时,用教鞭敲了一个玩纸牌的男生的背部。可接下来的事令在场数十位学生震惊——这个不满15岁的男生持板凳连续3次狠砸老师头部,并在其他老师赶来之前狂踢老师身体,致其口吐白沫昏迷。
事例四:吉林省永吉县某中学,下晚自习后,一位女老师听到楼上有人大声喧哗,于是她上楼查看情况。当她走到四楼时,正看见几名学生破口大骂学校的校长和别的老师。她走上前去,劝说几名学生回家,但他们不仅没有离开学校,还将老师打倒在地,造成多处骨折。
看了以上的事例以后,我想大家的心情肯定会和我一样的沉重。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教师怎么了?师生关系又到底怎么了?……这一连串的问题带给我追逐不尽的思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这样的事情,不仅是我们教师的尴尬,我想也是全社会的尴尬。那么,在师生关系中何以引发如此激烈的矛盾冲突,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矛盾”从何而来?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近几年,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一味地迁就、娇惯学生,而对老师却是指责和不理解。诸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言论助长了学生的胆大妄为,相反,却给教师以无形的压力。这样,出现前面那些尴尬场面也就不足为怪了。
1、家长的“溺爱”助长了学生的“个性膨胀”
当前,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从孩子出生到成长,对他们的事过分关心,事无巨细。常见的表现有: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当家长和孩子发生意见分歧时,作出让步的往往是家长。对孩子过分关爱,遇事总是包办代替。本来是孩子能做的或应该做的事也不让孩子去做。怕孩子受苦。当孩子提出超过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物质要求时,家长也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尽可能地让孩子远离困难,并且愿意替孩子去克服困难。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为孩子着想,处处为孩子考虑和打算。……渐渐地,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性,“特权”思想演变为“个性膨胀”,在学习生活中难以融入集体;再加上网络游戏、宣扬暴力的图书等不良影响,致使学生往往选择以暴力的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
2、“矛盾”的内心世界导致“不和谐”的行为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的发展时期,还没有建构起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心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代中学生心理上有多种双重性:即政治上具有探求性,观点上带有偏激性;思想上具有进取性,认识上带有片面性;目标上具有时代性,需求上带有享乐性;思维上具有求异性,心理上带有逆反性;意识上具有自主性,处事上带有自利性;行为上具有独立性,生活上带有自私性;性格上具有开放性,意志上带有脆弱性;交往上具有广泛性,情感上带有冲动性。这种“矛盾”心理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时的“不和谐”行为。
3、社会对教师的不理解、教师权威和尊严的丧失
这几年,有许多人把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全部归咎于学校和教师,似乎谁都可以对教师指手画脚,甚至抛出一些极具偏见的言论,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人们希望把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这原本没有错。但是,在学生越来越大胆、越来越难以管束的现状下,社会舆论和教育政策一味地倒向学生,势必造成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不理解,使得学生变得有恃无恐。
于此同时,教师可以管教学生和保护自己的手段越来越少,越来越无力,教师的权威和尊严丧失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很多中小学教师都说:学生就是他们的上帝,他们只好象伺候老爷一样地讨好、哄骗学生。由此可见,发生谩骂、殴打老师这样的事情,绝非偶然。
另外,教师的收入普遍偏低,导致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在许多人以经济收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标准的同时,很多学生也会用势利的眼光看待老师。虽然人们赋予了教师这个职业以“崇高”的美誉,但是当整个社会都难以真正尊重教师的时候,怎么可能指望学生从内心敬重老师呢?
三、从“矛盾”到“和谐”
虽然,在师生关系中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但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并没有无法调和的矛盾。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去考虑,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就能够赢得和谐的师生关系。
1、要有师生平等观念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由于教师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学生一方的低下与顺从,使得教师面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总以“权威”居高临下。这样,必然会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戒备、抵抗。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由传递知识向激励思考转变,教师成为学生探求新知的帮助者。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他们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应当是现代的平等观念,它强调师生双方真正的平等、沟通和理解。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变传统型的“师道尊严”为现代型的“良师益友”。
在课堂上,教师应放下“架子”,跟学生一起学习、探索。在教学语言上,教师可用“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请某某同学”、“你做得比老师做得还要好”等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这样就能建立起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2、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与教育技巧
首先,要针对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合理引导,区别对待。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区别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批评脾气急躁的学生,宜采用“访谈式”;批评自尊心强的学生,宜采用“婉言式”等等。批评时要考虑学生的处境及态度,一时不能接受的,可以转换话题,缓和气氛,避免与学生发生直接的冲突。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好、调皮的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的确如此,我们要把自己的一腔热情洒向每一位学生。
3、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本身有很大的因素。其实,学生与教师产生一些不和谐音符,是有其形成内因的。针对学生这一方面,要从其源头上进行根治,就应遵守“养成教育”的心理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切实有效地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理解并尊重老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文体活动、团的活动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与社会和家庭联系制度。聘请校外辅导员,邀请当地有关方面人员做有关法律法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教育。引导学生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使之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达到自我控制的目标。做到这些,将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4、重视对教师的保护。
教育行政部门时常指责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爱护不够,其实,大多数教师的本质还是好的。现在需要考虑的是,谁为我们的教师着想过?谁拿着《教师法》为我们的教师讨过公道?在广大家长的心目中,孩子交到学校,一切都应该由学校和老师负责。可事实上,对学生的教育有百分之七十是要通过家庭来完成的,教育行政部门为什么不能综合评价?如果是老师的责任,绝不姑息,但如果是学生的责任,也不能迁就、袒护。只有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好地避免学生对老师的暴力行为,从而使师生关系得到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