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有何能耐,彭德怀一次都没训过他,还称为他“诸葛亮”

战争年代的彭德怀以严格严厉严谨著称,他的眼中容不下半点沙子,谁要是犯错,哪怕是不经意的,微不足道的,他都会训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如此,抗日战争时期如此,解放战争如此,抗美援朝亦是如此,就连刘伯承也不例外,在关家垴之战中,彭德怀训斥刘伯承:拿不下关家垴,就撤销第129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试想一下,刘伯承都被彭德怀训斥了,其他将领就更不例外了。不过,有一人自始至终没被彭德怀训斥,因为他在和彭总搭档的时候,任何事都做得完美,彭总还称为他“诸葛亮”,他就是被称为第一少将的解方。

解方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刚和韩先楚拿下海南岛不久的解方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到东北,同年8月,他到安东,任第十三兵团参谋长,并很快了解了各种情况:十三兵团所属军师单位的位置、部署;朝鲜人民军和“联合国军”的情况;朝鲜的地形;我军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等等。

在听完入朝作战计划后,解方向十三兵团作战处副处长杨迪提出了几个问题,一:朝鲜人民军已经打到了洛东江,战事如果胶着,敌援军到达后不从釜山登陆,而从人民军侧后登陆,我们怎么办?二:我军现有兵力,装备如何组织敌机械化部队在海空军支援下的进攻?三:我军过江后,如何隐蔽开进,又能保持与各军师通信联系?四:夜间过江的各项具体细节,都落实得怎么样了?

志愿军通信

解方提出的4个问题,可谓一针见血,戳中了我军入朝作战时所需要面临的问题,对此,杨迪不由得佩服,表示有些问题,自己还没想到,要解方给半天时间,研究后再汇报,解方则说一起研究。

经过半天研究,解方和参谋们得出一系列结果,首先,他们认为朝鲜人民军将主力投在洛东江,是有很大风险的,麦克阿瑟很可能从前线人民军背后,进行登陆作战,将前后方拦腰截断,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月后,麦克阿瑟发起了仁川登陆作战,一举扭转了朝鲜战场的局势。其次,他们认为十三兵团一旦渡江作战,那么后方也一样空虚,必须再调部队,担任鸭绿江防务,无独有偶,十三兵团司令邓华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第三,十三兵团司令部的一切工作该立足于应对最不利的局面,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同年10月,第一批志愿军准备赴朝参战,当时十三兵团共有4个军,3个炮兵师和一些工兵部队,共计25万人,如何将这么多人,在两个夜晚的时间全部渡江呢?时任志愿军参谋长的解方经过一番计算,想了几个办法,鸭绿江上有安东、缉安、长甸河口三处铁路桥,他命令工兵团铺上枕木、木板,以便车辆人马通过;他命令工兵团,在合适地点架设浮桥,要求两个小时就能架通,一个小时可拆卸,并将器材隐蔽起来,以防敌机轰炸,暴露我们企图;他又计算了各部通过的时间、天亮后达到的位置、如何在朝鲜山林里隐蔽休息等。

志愿军渡过鸭绿江

在解方和参谋们的努力下,首批入朝志愿军,在美军侦察机眼皮子底下,悄无声息度过了鸭绿江,为第一次战役的突然性打下了基础,为此,彭德怀高兴地称解方为“诸葛亮”。接下来几次战役,彭德怀都会借鉴解方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次战役前夕,解方向彭德怀说明了敌军的战略、战术,推进的路线,速度,各路敌军兵力、装备,沿途的地貌地形,美韩军主要将领的性格,作战特点。他提出美韩军队火力猛,但兵力过于分散,志愿军应该发挥近战、夜战和善于穿插迂回的特点,减低美韩军火力优势,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

第二次战役,解方向彭德怀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法,志愿军部分兵力在遇到敌军试探性进攻时,节节抵抗,并逐步减少阻击时间,丢弃一些破烂枪械,主力则在大山中隐蔽待敌,待敌军进入伏击圈后,“拉拢袋子”。他的这个作战方案,恰是算准了麦克阿瑟的骄傲自大和轻敌冒进。

第二次战役

第四次战役,当时主攻方向的选择有两个,彭德怀要与东线指挥员邓华交换意见,不过双方并没有建立有线联系,无线电话在战役打响前又不能使用,只能靠电台联络。为了在短时间完成战役部署电文,解方命令志司和邓华指挥部的电台人员同时上岗,每岗两人值班,彭德怀口述电文,拟一组,译一组,传一组,一刻不停,仅用2小时就完成任务,这种通信方式是解方首创,解方将其称为“救火车”。

志愿军兵力最多的时候达到百万,志司人数最多时为百人,每次战役最紧张的时候,解方都把行军床驾在作战室,随时处理情况。他严令参谋们做到四字标准:严,细,快,准。严是守纪律,服从指挥,细是做事要滴水不漏,快是迅速参谋和意见,准时准确,不能有可能,大概这些词。

陈赓、彭德怀、邓华

解方的这些严谨行为非常符合彭德怀的性格,这也难怪,彭德怀没有一次训过解方,因为解方的任何行为,思考都是滴水不漏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