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黄疸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阴阳解析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阴阳解析
黄疸湿重于热证候:
身目俱黄,但不如湿重于热者鲜明,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黏不渴,小便不利,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质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弦滑。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剂: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茵陈五两三钱(160克)、泽泻一两(30克)、猪苓三钱(9克)、茯苓三钱(9克) 、白术三钱(9克)、桂心二钱(6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每日2~3次。水调服。
功用:清热利水退黄。
甘露消毒丹:
飞滑石450g,淡黄芩300g,绵茵陈330g,石菖蒲180g,川贝母、木通150g,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120g。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解析:
阳性药:白术、桂枝、石菖蒲、藿香、白蔻仁
平性药:茯苓、猪苓
阴性药:茵陈蒿、泽泻、滑石、黄芩、川贝母、木通、连翘、薄荷、射干
君药:茵陈蒿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石菖蒲:辛,温。归心、胃经。祛痰开窍,化湿开胃,宁神益智。
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止呕。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
茵陈蒿: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利湿热,退黄疸。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
滑石:甘、淡,寒。归胃、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解暑热。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川贝母:苦、甘,微寒。化痰止咳,清热散结。
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泄热下乳。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发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阴性药物多,阳性药物少,针对热多寒少;君药以清利湿热为主,针对实多虚少;阳明太阴合病(里湿热)。
方剂中,茵陈蒿、泽泻、滑石、黄芩、木通、连翘,清利湿热;川贝母、射干、薄荷,利咽散结;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行气化湿;白术、茯苓、猪苓,健脾渗湿;桂枝,温经通阳。
诸药合用以清利湿热为主,利咽散结、行气化湿、健脾渗湿为辅,兼顾温经通阳。适用于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外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