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 千年错传
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中广阔高远的意境,极富哲理的警句,简单白描的手法,历来被广大读者极为推崇,称为千古绝唱。后世的唐诗选本,无论是何种类型、何种角度的,无一例外的都选入了这一首诗。
然而,当你细读慢嚼这首诗时,总觉得它有哪个地方似乎不大对劲。
“白日依山尽”:
第一、“依山尽”的太阳能称“白日”吗?
第二、登楼时看到的是“白日依山尽”,不登楼时也不是同样可以看到吗?登楼不登楼的感觉没什么区别呢!
第三、既然诗一开头就讲太阳落山了,天都黑了,什么也看不清了,那么再怎么“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有什么意义呢?
历代的选本,都是把“白日”解释为太阳,把“依山尽”解释为傍着山峦落下去了,而自然中的景象却不是这样的。我们知道:太阳可区分为红日、白日。什么时候叫红日呢?是朝阳东升时或夕阳西下时的景象,只有这两个时间段的太阳,看上去红红的,叫“红日”。什么叫白日呢?是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太阳正当头时的景象,这段时间的太阳看上去才是白的,叫“白日”。所以,我推测,这首句诗可能千百年来传错了,“白日依山尽”可能是“白日依山近”之误。一种可能是王之涣当时就写了错别字,把“近”写成了“尽”;第二种可能是后世传抄错了,之后以讹传讹。因为只有把“尽”字改为“近”字,全诗才符合客观景象,才前后联贯,才说得通。
改成“近”字后,“白日依山近”就可以理解为:我登上楼顶,看见太阳依偎在山头离我好近了,说明这楼好高呀。这样才能说成是“白日”;才能是登上楼的感觉,不登楼是感觉不到离日近的;才有继续登高“欲穷千里目”的愿望和可能。
通观全诗,王之涣的立意和抒情应是:
白日依山近-------喻高
黄河入海流-------喻远
欲穷千里目-------喻志
更上一层楼-------喻在
连在一起理解就是:志在高远。
用白话将此诗翻译如下:
(我登上了鹳雀楼),
太阳依偎在山头离楼顶的我好近,
黄河流入海里了我都似乎看得见。
为了使眼睛看得更远更广更全面,
就必须继续再上一层楼方可实现。
201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