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的103方原石、237件印蜕 2024-05-09 11:30:13 赵之谦“为六百年来印人开一门户”,他留下来的印章却不多。翻看《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赵之谦》就会发现,其中有92方(将近40%)的印章来自君匋艺术院的收藏,而且件件精品。所以我们说,没有钱君匋先生完整大规模的收藏、保存和研究,赵之谦再厉害,也许我们今天也不能得以窥见全豹。我不满足于只是一个印人。赵之谦(1829-1884)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是一个不可绕过的名字。他学富才高、名动公卿,却四上春官不第,始终失意科场;他孜孜以功名仕进、学问事功为志业,却沉沦下僚,为五斗米折腰;他一生刻印赋诗学文字,本为寄情之余事,无意以之自存,但身后却以金石书画之艺卓然名家,传誉后世;他盛年息刀,却以未及五百的创作数量,为晚清以来篆刻家开辟了审美与实践的新境界。《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赵之谦》由孙慰祖老师主编,收录赵之谦篆刻作品237件,史无前例地包括了103方原石。分为“自用印“和”他人用印”,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囊括几乎所有代表作品,且附有详细的著录信息。始于浙派现在我们看到赵之谦最早的纪年印作,始于咸丰二年(1852)即24岁时。赵之谦习印之初,对浙派印人作过深入地研究,他服膺丁敬、蒋仁、黄易,浸淫浙派时期屡屡出现“拟山堂、小松法”之类的边款。事实上,从他的作品看,最直接的师法对象是陈鸿寿,可以说达到登堂入室、妙合神理的地步。师法邓石如咸丰四年(1854)以后,他与书法上推崇邓石如的胡澍同在缪梓幕府多年。他也于此时开始研讨邓石如的印作,咸丰七年(1857)所作的“季欢”,边款明确说“邓完白法,为季欢摹”。赵之谦篆书、篆刻入邓石如法,胡澍的影响显然是不能忽略的。对赵之谦篆刻的终极价值来说,此一转变意义重大。邓石如的意义并不在于是否将印法推向精熟,而在于打开了“以书入印”的路径和确立了新的审美理念。邓石如印法是一个更为开放的体系。这对于赵之谦的影响就不止在他后来的创作中,邓派刀法、篆法及整体风格成为主要的表现特征之一,而且促发他摆脱既有的程式,在更多样的取法和更宽博的审美趣味中寻求创作形式的拓展。取法汉印在咸丰七年(1857)所刻“镜山”印款中,他开始讥评时人“日貌为曼生、次闲,沾沾自喜,真乃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者矣”,似乎此时的赵之谦对汉晋古印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印学进境有了更强烈的自负。我们注意到,此前二三年中,他曾居石门,在嘉兴郭止亭家遍观所藏汉晋铜印。他收集不少古印蜕辑为一册,也应在这一时期。赵之谦所集汉印胡澍题签及内页在咸丰七年(1857)所作“何传洙印”边款中,赵之谦说:“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学浑厚则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辄落,愈拙愈古,看似平平无奇,而殊不易貌。”他所谓的“古”与“拙”,在这里是相互联系的一组概念。“拙”是不刻意造作的天质真趣,妙处不在人为斑驳,而是天然,是“拙”的题中应有之义;“愈拙愈古”,不事工巧姿妍的复归古初,表现为“古”意。失去“拙”即为害“古”。他的印作边款中也开始出现“仿汉印“一类的自跋,在精熟于浙派印法的根基上,吸纳汉晋元素对于赵之谦当然是一种容易完成的技术转型,但在审美趣味的迅速转变和路径取向上的重新抉择,对他来说不能不是观念与才情的一次检验。从这一意义上说,赵之谦充分显示出了性格,也充分显示出了艺术理想的高远。由此,赵之谦白文一路的篆刻作品中,汉印的风格类型逐步上升为主体,与朱文一路以邓派为主干的格调,合成了他相当长时期的主要创作取向。浙派印法给予他的影响,当然也是此后他偶以为炫技的一种别调,比如同治元年(1862)所作的“沉氏金石”“鹤庐”之类,在赵之谦印式体系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他对篆刻一艺的研究不是以印人作为终极目标的三十岁左右,他在艺术风格上开始进入自觉的创新阶段。如果赵之谦的篆刻由此定格,他仍然可以成为晚清印坛的一位名家,他的早熟与融合丁、邓的成就,已经彰显出不同于从一而终的创作家的才具与高度。但赵之谦的特质在于,他是晚清篆刻名人中真正具有深厚学术资质的金石家,他对篆刻一艺的研究,不是以印人作为终极目标的。赵之谦很长一段时期中所处的文人圈子和自身的艺术旨趣交互作用,自然而然地将他的印事推向了金石家视野下的探索之境,溯流而上,讨源古法,寻觅和开掘成为他最有兴致的学术游戏。另一方面来看,他的印作多属刻赠予师长、友人,是一种更为自我的创作活动,这就使他得以随心所至地作出自由的探索,贯彻自己的艺术理念。而作品的受主也多为同嗜金石文字的知己,这对他来说,探索和创作过程显然更有兴味。自用印(请滑动图片欣赏)印外求印咸丰末年到同治初年,赵之谦有过一段与魏稼孙、沈韵初、胡澍等友人潜心考订金石、精研碑版之学的时期。大量的金石文字文献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取鉴来源。同时他对这些原始文字资源中艺术元素的调动、提炼与融汇的能力,也是前无古人的。直接从金石碑刻书法中汲取神韵入印,使他真正走出了一条“印外求印”的道路。赵之谦在同治初年所作“巨鹿魏氏”印款中对古今之变发出一番感慨:“古人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笔墨”是赵之谦篆刻审美观中的又一重要命题。他并未忽视刀与石的意义,但认为更应当重视的是笔墨。笔墨为主导,笔墨为神采所寄,这是篆刻作为文字艺术的本质属性。他一生的作品呈现了一个意涵丰富、形式多变、格调高古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多种类型,为后来的印家提供了延伸、拓展、强化的空间。他人用印(请滑动图片欣赏)篆刻创作进入高峰期却在此时“誓不操刀治印”同治二年(1863)之后的赵之谦,进入了毕生篆刻创作的高峰期。他的作品面貌,也显得更为自由、灵变。(请滑动图片欣赏)尤为遗憾的是,赵之谦四十四岁出京入赣,踏上仕宦之途,过早地疏离了在艺术领域的发展,自同治十一年(1872)刻成“金石录十卷人家”之后誓不操刀治印,直到光绪八年(1882)应潘祖荫之请刻出“赐兰堂”一印,竟成了他篆刻艺术生命的绝唱。根据现存资料,赵之谦篆刻作品总数为三百八十余方。即使加上动荡的生活遭际所致的部分湮灭散失,他的一生创作仍然显得十分有限。他的作品力求标新立异,别开生面,在丁、邓两脉以外,构建起一个前所未有的金石家印风体系与创作观念体系。赵之谦的实践示范与理念启示,深刻地改变了晚清以来印人群体的审美走向与创作路径,近代篆刻因此而创造出更为伟丽的艺术高峰。从这一意义上,立志”为六百年来橅印家开一门户”的赵之谦,可以无憾。(以上文字由《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赵之谦卷》前言《赵之谦的生平与艺事》整理而成)《海派代表家系列作品集·赵之谦》中包括237件印蜕103方原石十六册分卷同步开启售卖 赞 (0) 相关推荐 潘利平条分缕析赵之谦三种篆刻风,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攻破 赵之谦<灵寿华馆> 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是一个难以绕开的人物,即使他一生失意科场,也为五斗米而折腰,但同时,他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醉心于刻印赋诗学文字,他盛年息刀,却以未及五 ... 4200方印蜕,900方原石,16位篆刻师,铸就近现代篆刻半壁江山! 印鉴,既是文人间相互赠予的礼物,更是书画家.文人学者案头必备之物. 十七年前"西泠五老"之一的林乾良先生曾发起过一项调查--谁是二十世纪篆刻大师?结果很快出炉,有十七位篆刻家入围- ... 【董氏奇穴】针灸103方穴位,病立竿见影! 去学岐黄中医名家经方 1.救命穴--人中 2.万能穴--合谷 3.长寿穴--足三里 4.消气穴--太冲 5.强胃穴--足三里 6.腰痛穴--飞扬 7.疏筋穴--阳陵泉.涌泉 8.健脾穴.肚胀穴--公孙 ... 英国皇室成员们在饮食方面的8件奇怪的事情 英国皇室成员虽然有着皇室的称号,但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人类,这是毋庸置疑的.或许很多人会羡慕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们,但小编要告诉你的是,对于英国皇室成员而言,他们的生活被各种条条框框所限制了,以至于有 ... 针灸103方穴位,专业必备! 针灸103方穴位,专业必备! 吴氏印风万千气象,吴昌硕经典篆刻16方原石高清大赏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汉族,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 ... 内病外治贴敷透皮技术治疗中西药结合验方103方 内病外治贴敷透皮技术治疗中西药结合验方 要点:1.病要诊断准确. 2.配方要正确. 3.剂量要达到.4.穴位要选对. 5.使用方法要正确.6.贴前要消毒.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切记! 1.带状疱疹:雄黄 ... 【《伤寒论》103方 方歌】4 伤寒论方歌 1,桂枝汤 头项强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需藉粥之功. 2,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入汗濡, 只需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服. 3,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 ... 郭富城携娇妻逛奢侈品画展!大手笔消费百万,方媛一件上衣就4万 天王郭富城与他的小娇妻方媛结婚后很少公开秀恩爱,甚至在出席一些场合时,他们也并不会太过于亲密,直到近几年来俩人才开始逐渐转变刚结婚时的谨慎态度,出席很多场合时都会大方秀恩爱,甚至每逢佳节,方媛还会特地 ... 针灸103方穴位,治病立竿见影! 针灸103方穴位,治病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