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农村合作社
大家都知道农村合作社诞生于建国后的50年代,是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在自然乡村范围内共享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生产力也按集体劳动开展生产,最后是按劳分配,如果不那么熟悉的朋友,估计也可能吃过“人民公社大食堂”那种餐厅,而人民公社时期正是农村合作社的一个阶段。
水彩画《人民公社光芒万丈》
今天分享的元世祖忽必烈时代的农村合作社叫做“农社”,这也就是本篇标题的由来,农社并不是忽必烈的发明,而是古代农村互助组织的一种形式,按《旧唐书·宇文融传》中记载:“宜委使司与州县商量,劝作农社,贫富相恤,耕耘以时。”这大概就是农社的出处,而元代的“农社”制度一般认为是从宋代的“乡约”发展而来。
《柳龙骨车》-宋代 郭忠恕
本篇是读钱穆先生的《中国经济史》发现的有趣内容,虽然和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很多思路非常类似,可以摆出来给大家参考一下,但是又没有我朝农村合作社早期的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的集中化特点,受作者知识限制,本文不进行对比分析。
金、元时代特别重视“劝农”工作的开展,然而据说反复宣传强调的美德,恰恰是被遵守得不好的美德,比如辉格之前在《男女关系》系列文章中提到的:夫妻间忠贞的道德规范。
所以很显然,金、元时代基于游牧渔猎民族的特性,对农业不足够擅长,也不足够重视,当时的人民认为:“既然侍农以生,何以要劝呢!”甚至成吉思汗统治中国后想把田地变成牧场,幸得被耶律楚材劝阻,之后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开始劝农,并颁布合计14条的农桑制度,这里简单分类描述一下:
农社的设立:
1.农村中50家为一社;
2.不足50家的,合并两三村为一社;
3.间距太远时,20家也可以是一社;
社长的权利与义务:
1.村里选出年长会种地的人当“社长”来协助劝农,不知道社长这个词是不是后来被日本人偷学去了;
2.社长拥有免差役、免当兵的福利,这样就可以全职劝农;
3.社长要去田间查看有无蝗灾,随之安排整治;
P.S.现在的农村合作社管理层则是由理事长和经理组成。
雍正帝与《耕织图》
社内互助:
1.荒地让穷人先种,争取家家有地,地无荒弃;
2.农社中有某家生病或病故而不能耕种的,其他家需要协助;
3.养蚕季节,某家人力不足,其他家需要协助:
4.某家的耕牛死了,同社的其他家共同出资帮他再买一头,等收获后再还款给其他人;
社外协助:
1.某农社遭遇流行病,或多家同时遭灾,其他农社需要协助;
2.多个农社地区水利设施不足,政府协助开凿河渠、制造水车,农社秋收有钱后还钱给政府;
惩戒措施:
1.每家田里查一块带名字的木牌,标注是谁种的,种得不棒,社长告状;
2.不好好种田或是不孝敬父母的人,会被书写罪过的木牌挂在家门口,直到改正,一年不改,得,您就甭当这自耕农了,集体主义铁拳会请你来农社做苦工;
《霜浦归渔图》-元代 唐棣
农社义务:
1.农社负责植树,也有衣物类的桑树,也有食物类的枣树,可见当时荒年需要吃枣充饥,每个壮丁每年要种果树十棵,该地区不适合种植桑树、枣树,才可种榆树和柳树替代;
2.农社如果靠近湖泊池塘,必须养鱼、鸭、鹅,并栽种莲藕、菱、蒲苇等;
3.农社要设置公立社仓,也叫义仓,也就是历史上的常平仓,丰年储米、灾年赈济,避免了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收储的标准是:每年每口,米/麦一斗,一户三口,合计三斗;
4.农社还需设立学校,并聘请老师,让农民子弟农闲时去学知识,作为地方的人才储备;
了解我国农村合作社的朋友可以对比了解一下异同,我在这个方面没发言权,就不做对比分析了,最后再说一个有趣事情,元朝时的统计工作有一项是设立“农桑文册”,由地方官员呈报给当时的农业部长-大司农,土地是有限的,但是每年植树都在增加,被后来的人讥笑为“纸上栽树”。
这个情节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吧,后来的纸上还能放卫星呢,纸上还能造人呢,终于在扎小针时被摊派了更高的KPI,收获了虚报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