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千人册(791-800)

791、陈廷敬(?-1712)初名敬,字子端,号说岩。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进士。改庶吉士。 1675年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命入值南书房,迁工部尚书。时修辑三朝《圣训》、《政治典训》、《方略》、《一统志》、《明史》,受命充总裁官。又擢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中,多次上疏论钱法、风俗吏治。康熙五十一年卒。谥文贞。著有《三礼指要》、《老姥掌游记》、《午亭文编》、《尊闻堂集》、《陈说岩诗》等。清朝大臣。生平好学,少时与汪婉以文齐名,后与王士祯以诗唱和。康熙皇帝的老师,主编《康熙字典》,为规范汉字标准做出了重大贡献,现皇城相府为其旧宅。

792、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汉族,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梅文鼎毕生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的天文和算学知识,并且推进中西天文学的融合。梅文鼎在著作中,再次阐明了已失传的古代历理。传统天文学中的许多方法,他又写了《交食》《七政》《五星管见》等书介绍第谷式的西方天文学。梅文鼎在另一部著作《历学疑问》中,论述了中西历法的异同,并将许多西方天文知识纳入中国古代学术体系中,如他称西学的“地球寒暖有五带”,即《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说”。他自撰的《勿庵历算书目》有天文数学著作七十余种,包括数学著作二十余种。《梅氏丛书辑要》六十卷,其中数学著作十三种共四十卷等。梅文鼎专心致力于天文数学的研究,他系统考察古今中外历法,又介绍欧洲数学,综合研究中西历算,梅文鼎介绍和发展来自西方的数学知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后世颇有影响。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

793、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请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抗清民族英雄,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

794、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顺治七年(1650年),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与大哥王士禄、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诗名。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进士,文名渐著,23岁游历济南,邀请在济南的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为“秋柳诗社”,从此闻名天下。官位也不断迁升,成为清初文坛公认的盟主。康熙五十年(1711年)逝世,享年78岁。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清初诗人王士祯是继司空图、严羽之后倡导神韵理论的又一大家是“神韵说”的“集大成”者。他也因标举“神韵”而名声大噪。

795、噶尔丹(1644-1697)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早年赴西藏当喇嘛。康熙十年 (1671)初,其兄僧格在准噶尔贵族内讧中被害,噶尔丹自西藏返,击败政敌,取得准噶尔部统治权。十五年,噶尔丹擒获其叔父楚琥布乌巴什,次年袭杀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并其部属,实力大增。随后又占领南疆,据有天山南北。十八年,赖喇嘛赠以博硕克图汗称号。二十七年,噶尔丹为割据西北、统治蒙古诸部,在俄国政府的怂恿支持下,兴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又借口追击土谢图汗部余众,进军内蒙古乌朱穆沁地区,与清王朝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康熙帝为确保边疆安定,曾3次亲征漠北。二十九年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大破噶尔丹以万余骆驼组成的防御营地(驼城),噶尔丹败归科布多,伺机而动。三十五年昭莫多之战,清军歼敌数千,击溃噶尔丹主力军队,噶尔丹兵败流窜,众叛亲离。三十六年三月在科布多阿察阿穆塔台地方暴病而死。清代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统治蒙古诸部,清初北方重要割据势力。

796、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青年时隐居石门山读书,后纳捐为国子监生。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南巡返经曲阜,孔尚任被荐去御前讲经,甚得赏识,破格录用,次年入京为国子监博士。二十五年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扬州治河湖海三年。回京后迁户部主事,升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三十八年六月,《桃花扇》历经10余年惨淡经营,三易其稿始成。次年即遭罢官。清代戏曲作家,《桃花扇》是其成名作。

797、纳兰性德(1655-1685) 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人。明珠的长子。康熙十四年(1675)殿试赐进士出身,做过康熙的侍卫,深得宠信。作词以五代北宋为宗,以小令见长。词作多为抒写个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感闲愁,缺乏现实内容。风格接近李煜。情调感伤,低沉哀怨,多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真挚自然、凄清婉丽是纳兰词的主要风格。著有《通志堂集》。曾从徐乾学受经学,经学著作有《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及《大易集议萃定》等。清代第一词人。诗文词均有作品,但以词扬名。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皆为千古名句。

798、康熙(1654-1722)清代皇帝。清圣祖。满族。爱新觉罗氏,名玄烨。顺治帝第三子。顺治十八年继承皇位,改次年为康熙元年(1662)。习称康熙帝。二年二月,生母去世,由祖母博尔济特氏(孝庄文皇后)抚育。14岁亲政。福临临终时,遗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4人为辅政大臣,代理国政。在此期间,逐渐形成鳌拜专权跋扈,欺凌幼主,结党擅权的局面。六年,玄烨“躬亲大政”,八年五月,清除鳌拜及其同党,开始掌握实权。玄烨亲政后,先后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并粉碎了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分裂阴谋,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康熙十二年,玄烨下令撤藩。十一月,吴三桂举兵反,尚之信(可喜子)、耿精忠起兵响应。在历时8年的平乱战争中,玄烨表现出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二十二年清军水师攻占澎湖,台湾郑氏向清军投降。又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福建省,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康熙二十七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直抵距北京350千米的乌兰布通。玄烨于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次亲征,三十六年噶尔丹败死。玄烨为加强对外蒙古地区的管理,沿袭了太宗皇太极以来的盟旗制度,以密切与蒙古领主贵族的关系。康熙三十年,玄烨与喀尔喀蒙古诸部举行多伦会盟,以加强北部边防。玄烨也十分注意西藏、青海问题。五十二年,他册封班禅呼图克图为班禅额尔德尼。五十七年,以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进藏击败入侵西藏的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使西藏暂时得到安定。玄烨十分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下令停止清初圈地弊政。为招徕垦荒,修订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又规定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否则罢黜。实行更名田,将明藩王土地给与原种之人,改为民户,承为世业,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实行蠲免政策,五十一年二月,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减轻了农民负担。玄烨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将三藩、河务、漕运列为三大要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垦田面积大大增加,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玄烨对汉族官吏、名士及一般士子,分别采取不同措施,罗致了封建统治所需要的人才。为了安抚汉官,玄烨一再声称“满汉皆朕之臣子”,“ 满汉一体”,谕令“满汉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画一”。十六年,设置南书房,命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轮流入值,以笼络汉官。十七年,命开“博学鸿儒科”,以网罗负有盛名的硕彦鸿儒,入史馆纂修明史。又吸收大量学者编纂各种图书。著名的有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玄烨对程朱理学尤其用力提倡,特别尊崇朱熹,在他的奖励提拔下,大批信奉程朱的“理学名臣”如李光地、魏裔介、熊赐履、汤斌、张伯行等都受到重用。这些措施起到了收揽汉官和汉族士子人心的作用,扩大了满汉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清代严酷的文字狱也是从康熙朝开始的。康熙一朝大小文字狱不下10余次,其中牵连较广的大案有庄廷 《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其时,沙俄派遣哥萨克远征军侵扰黑龙江流域已达数十年。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玄烨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此后,两国通过平等谈判,于二十八年(1689)正式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玄烨命在黑龙江重要处所建城驻兵,设置驿站,制定巡边制度,有力地保障了东北边境的安宁。玄烨自5岁开始读书,一生学习勤奋。举凡史乘、诸子百家、律品、数理、佛教经论、道书,无不涉猎。亲政后,提倡文学,优容文人。对西方自然科学也有极浓厚的兴趣,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白晋、张诚、安多等人应召为玄烨讲解自然科学。对数学特别爱好,对西方医学也感到很大的兴趣。玄烨一生勤于政务,也能倾听臣下意见,鼓励各官大胆直言。注重实务,宽于御下。宫中用度也力崇俭约。晚年,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愈演愈烈,以至于为储位之事杀戮大臣,吏治趋于废弛。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与其子雍正其孙乾隆创造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康熙帝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被誉为“康熙大帝”、“千古一帝”。

799、年羹尧(?-1726)字亮工,号双峰。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康熙四十八年至六十年,历任四川巡抚,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川陕总督。曾多次督兵剿抚辖区内少数民族武装。蒙古准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攻袭西藏,年羹尧以定西将军衔率军征剿,终于平定。他才气凌厉,治事明敏。雍正帝即位后,颇得倚任。雍正元年(1723)授抚远大将军,青海蒙古台吉罗卜藏丹津叛,奉命进讨,督军至西宁,以功加太保,封公爵。次年,朝廷从年羹尧议,以岳钟琪等率兵4路进剿,大破叛军。罗卜藏丹津以残部200余人遁入准部,青海平定。朝廷准年羹尧议,定青海善后事宜,清中央政府对青海等地之统治得以加强。年羹尧既居高位,乃恃功骄纵,威权自恣。至京师,王大臣郊迎,不为礼。后遭雍正帝猜忌,三年三月,以他在奏章中将“朝乾夕惕”写作“夕惕朝乾”,责其有意倒置。旋以其“怠玩昏愦”,调任杭州将军。又因众官交章劾奏,罢将军任,尽削其职、爵,逮至京师问罪。是年十二月(1726年1月),以92款罪被勒令自尽。清代著名将领。

800、隆科多(?-1728)满洲镶黄旗人。佟国维第三子,康熙帝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弟。隆科多于康熙朝累官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掌握京师警卫武力。康熙帝临终,王大臣受顾命者,惟他一人。他参与雍正帝夺权。雍正帝之立,外得力于年羹尧,内得力于隆科多。世宗即位,以拥戴殊勋,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备极宠任,呼为舅而不名。铨选官吏,不经奏请,任意为之,号为佟选。随后,迅速被解除步军统领一职,以削弱其过分庞大的权力。隆科多平素与川陕总督年羹尧交结甚厚。雍正三年(1725),年败,隆科多以党附年羹尧、徇庇查嗣庭获罪。寻命勘议俄罗斯边界。五年六月,私钞玉牒事发,被罗织罪状,于畅春园外筑屋三楹,永远禁锢。清代大臣,助雍正夺位成功。

(0)

相关推荐

  • 康熙30年心血付之东流,雍正尽损八旗精锐,京城家家披麻戴孝

    十六世纪,辽东女真部落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逐步崛起,于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为了能够南下逐鹿中原,努尔哈赤及其子皇太极不断以武力蚕食漠南蒙古,在征服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获得大元玉玺 ...

  • 历史千人册(941-950)

    941.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 ...

  • 历史千人册(911-920)

    911.陈独秀(1879-1942)生于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卒于四川江津.安徽怀宁(今安庆)人.1915年创办<青年>(后改名为<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 ...

  • 历史千人册(891-900)

    891.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直隶(今河北)天津人. 1879年徐与袁世凯结为盟兄弟,得袁资助北上应试.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97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 ...

  • 历史千人册(881-890)

    881.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湖南新化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热心新学的邹沅帆等在新化创办求实学堂,陈天华入该学堂后,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后又到省城的岳麓书院求学.1903年春,以 ...

  • 历史千人册(871-880)

    871.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原籍广东东莞,生于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18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为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后历任福建水师海东六.振威.飞霆等兵船管带.光绪五年(1879),调 ...

  • 历史千人册(861-870)

    861.华蘅芳(1833-1902年),字若汀,江苏无锡县荡口镇(今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人.出生于世宦门第,少年时酷爱数学,遍览当时的各种数学书籍.青年时游学上海,与著名数学家李善兰交往,李氏向 ...

  • 历史千人册(851-860)

    851.胡雪岩(1823-1885),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 ...

  • 历史千人册(841-850)

    841.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为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僚,为抗拒太平军多所筹划 ...

  • 历史千人册(831-840)

    831.陈化成(1776-1842)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任游击.参将.副将.总兵等职.清道光十年(1830),升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十九年十月,英舰船3艘侵入闽海,他督率水师战船将其驱 ...

  • 历史千人册(821-830)

    821.章学诚(1738年-1801年),原名文镳.文酕,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因学问不合时好,屡试不第,迟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方中进士,时年41岁.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