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千人册(691-700)

691、罗贯中(约1331-约1400) 生卒年不详。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于杭州,祖籍太原。贯中生当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加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以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刘备、周瑜、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罪行,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为四大名著之一。

692、马皇后(1333-1382)宿州(今安徽宿州)人。为元末起义军首脑郭子兴养女。1352 年嫁与朱元璋。朱元璋即帝位后,她被封为皇后。为朱元璋的得力内助。当朱为郭子兴属下时,她亲自为朱元璋掌管文书信扎并帮助出谋划策,组织妇女制作军衣、军鞋,积极支援前线。封为皇后后,居宫中仍以俭朴为重,并曾极力劝朱元璋“定天下不以杀人为本”,曾救李文忠、朱文正、宋濂等明初功臣名将免于死罪。为培养人才,曾建议设立“红板仓”积储粮食,赐给太学生赡养亲子。此后政府按月向太学生供粮养家才成为定例。她的言行颇受朱元璋及宫廷上下的尊重,朱元璋在她死后未再立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皇后,古时著名贤后。

693、高启(1336-1374),汉族,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694、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

695、姚广孝(1335-1418)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二十三年于径山从遇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欲成开国建业之功。明初,因其故友多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杀,对洪武朝政治怀有强烈不满。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姚广孝以荐入选,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辅佐燕王世子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此后,仍多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复其姓,赐名广孝。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朱棣靖难成功第一功臣。

696、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称正学先生。浙江定海人。约洪武九年(1376)受业于宋濂。十五年,受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二十五年授汉中教授。惠帝时为翰林侍讲。其文章在当时颇享盛名,曾总裁《明太祖实录》等书的编修。靖难之役发生后,诏檄多出其手。孝孺政治上主张复古改制,曾于建文时改定官制,更易宫殿名称;经济上主张实行井田,他认为明初处于天下丧乱之际,是实行均田最适宜之时。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上书请罢兵,孝孺主张不准其请,并致书燕世子朱高炽,谋用离间计瓦解燕师,未成。四年五月,燕师临江,方孝孺建议诡许割地求和,以待勤王之师。六月,燕师渡江,孝孺力主固守。南京城破后被执下狱,名列“奸党”,加之拒绝为朱棣起草登极诏,被杀。宗戚门生被牵连诛戮谪戍者甚多,时人有诛十族之传。明代大臣,建文帝首席谋臣。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

697、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1402-1424年在位。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七年设立奴儿干都司。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七年,在北京天寿山建长陵。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使永乐时期出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朱棣对典籍的整理也比较重视,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王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起,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7次出使西洋,所历30余国,成为明初盛事。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30余国。二十二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明代著名有为皇帝,“靖难之就能”夺位成功,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开通京杭大运河。开创了史上著名的治世“永乐盛世”。

698、蒯祥,生于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元年,卒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今江苏吴县人 ,任工部侍郎。由于蒯祥的设计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今之天安门)。这项工程在蒯祥运筹下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竣工,其城楼形状与今日大致相仿,但规模较小,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成之后,受到文武百官称赞,永乐皇帝龙颜大悦,称他为'蒯鲁班'。曾参加或主持多项重大的皇室工程,景泰七年(1456)任工部左侍郎。负责建造 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宫(1417)、皇宫前三殿、长陵(1413)、献陵(1425)、隆福寺(1425),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1460)、裕陵(1464)等。明朝著名建筑家。主持修建紫禁城,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和建造者。

699、解缙(1369-1415) 六七岁就能即席吟诗作对,一时传为神童。解缙历明太祖、建文帝、成祖三朝,仕途曲折。永乐八年(1410),他入京(今南京)奏事,适值成祖外出,乃谒见太子而还,竟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拷掠备至、受尽折磨。永乐十三年(1415),解缙被锦衣卫帅纪纲活埋雪中而死,年仅四十七岁。早在入朝之初,他就向朱元璋提出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的建议,尽管当时未受重视,他仍然提出全书的体制、指导思想以及具体要求。直到永乐元年(1403),成祖才下诏编纂。初由解缙率领一百多人,用一年时间完成,定名为《文献大成》。成祖以其内容不够宏广,于是又加派了姚广孝、刘季篪为监修,动员儒臣文士二千一百余人,重加修辑,用了五年时间,于永乐六年(1408)冬告成,由成祖改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装成一万二千册。广收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总计约三亿七千多万字。内容诰繁,巨细并蓄。《永乐大典》之后,只有清乾隆时编的《四库全书》在规模上超过了它。解缙为明初书法名家,既精于小楷,又擅长行草,用笔精妙,出人意表。解缙喜欢写狂草,其草书开晚明狂草先河。明初学者、文学家、书法家。解缙一生业绩最足称道的,就是主持撰修《永乐大典》。

700、郑和(1371-1433)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洪武时入宫为太监,又称三宝太监。因从朱棣参与靖难之役有功,赐姓郑,始名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见郑和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肯尼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作为明政府的政治使节和商务代表,每至一地,即向当地酋长、国王赠送礼品,表示通好的诚意。同他们进行互利贸易,并约请其使臣到中国来。因此,郑和的船队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受到了欢迎。在印尼有三宝垅,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这些名称都是对郑和出使该地的纪念。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明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中国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南沙群岛中的郑和群礁,也是为了纪念郑和的航海事业而命名的。

(0)

相关推荐

  • ​中国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中国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命文渊阁学士解缙领衔编纂<文献大典>.第二年,朱棣以幕僚姚广孝替换解缙统筹<永乐大典>,累计征召编修 ...

  • 历史千人册(941-950)

    941.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 ...

  • 历史千人册(911-920)

    911.陈独秀(1879-1942)生于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卒于四川江津.安徽怀宁(今安庆)人.1915年创办<青年>(后改名为<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 ...

  • 历史千人册(891-900)

    891.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直隶(今河北)天津人. 1879年徐与袁世凯结为盟兄弟,得袁资助北上应试.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97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 ...

  • 历史千人册(881-890)

    881.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湖南新化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热心新学的邹沅帆等在新化创办求实学堂,陈天华入该学堂后,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后又到省城的岳麓书院求学.1903年春,以 ...

  • 历史千人册(871-880)

    871.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原籍广东东莞,生于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18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为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后历任福建水师海东六.振威.飞霆等兵船管带.光绪五年(1879),调 ...

  • 历史千人册(861-870)

    861.华蘅芳(1833-1902年),字若汀,江苏无锡县荡口镇(今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人.出生于世宦门第,少年时酷爱数学,遍览当时的各种数学书籍.青年时游学上海,与著名数学家李善兰交往,李氏向 ...

  • 历史千人册(851-860)

    851.胡雪岩(1823-1885),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 ...

  • 历史千人册(841-850)

    841.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为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僚,为抗拒太平军多所筹划 ...

  • 历史千人册(831-840)

    831.陈化成(1776-1842)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任游击.参将.副将.总兵等职.清道光十年(1830),升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十九年十月,英舰船3艘侵入闽海,他督率水师战船将其驱 ...

  • 历史千人册(821-830)

    821.章学诚(1738年-1801年),原名文镳.文酕,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因学问不合时好,屡试不第,迟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方中进士,时年41岁.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