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程:为你讲透《圣教序》

认识

《雁塔圣教序》

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

《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 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 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认识

《大唐三藏圣教序》

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相惜这个我要“粉”

属于自己的《圣教序》

无论是《雁塔》还是《集王》,作为《圣教序》的粉丝,然而同样是书法爱好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书法见解,今天抛砖引玉,为大家讲一讲“属于我的圣教序”。

线条特征

轻灵与跳跃感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立于永徽四年,分“序”和“记”。前面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文,骈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唐人文章之功力,可见一斑,同样,《书谱》读起来也有同样的感觉。“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为高宗李治撰文,文章不逊乃父。“序”比较安和稳重,“记”用笔较恣肆。

鹿

线条最突出的特征,是轻灵与跳跃感,这样说不太容易搞明白,即强调笔画的轻重变化,用孙过庭的话讲是“变起伏于锋杪”,这六个大字,中书令当之无愧。碑中字很难找到平直的笔画,每一笔都通过跳跃的用笔节奏展示笔画的丰富姿态,这一点,随便找出一个字都可以感受到。

有人说他追求的是“唯美”,倒也不为过。我们看“鹿”,可以想见每一笔的提按动作,笔画姿态的丰富。“昆”也是同样的效果,“横折竖”必然要有丰富的节奏变化,此一笔要高出《阴符经》很多。

所以学褚,此一特征不可忽视。

流动 或者说是行书状态,即孙过庭所言“使转”赋予楷书的流动之美——情性,“使转为情性”,反之,则是“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有点乱,分析一下。

楷书用笔,大的方面有两种

一是严谨、沉实,或叫沉着得笔触。

这一类,可以想象一下赵孟頫的《胆八碑》、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图歌》、欧阳询《九成宫》、邓石如的大字隶书,都会有这种感觉。

另一种是轻灵、活泼、流美的笔触。

《雁塔圣教序》即是此类,还可以想象一下王羲之的“青李、来禽”小楷书、智勇墨迹本《千字文》等。

《雁塔》,虽为碑刻,但流动的用笔状态传达得非常准确,甚至牵丝连带都很清晰。可以想见其书写速度是比较快的,点画起收之间不只是“眉目传情”,以至于“勾肩搭背”了。

由于书写的速度快,使得有时结构会出现不妥的地方,同时也少了些平心静气的安稳与闲和。但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禇河南在流美的道路上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大唐三藏圣教序结构分析

疏密 谈到结构变化,现代人大都从形式上进行解读,这是可以抓到的,可以分析的。

但很多精彩的作品,比如清代伊秉绶的隶书,比如弘一法师的字,并不在变化上用很多心,但仍然神采奕奕,令人费解。谈到大师级人物。像王羲之,的的确确在形式上做了很多功课。同时代的魏碑、墓志,以及较前的东汉隶书,在形式的变化上都很用心,这让我在困惑中仍想做些工作,比如《圣教序》这样经典的作品,在这方面也极为重视,总想做些归纳总结之类的事情,旨在“抛砖引玉”。

首先提出的是疏密,这是很多精彩作品都使用的技巧的,做一个简要的梳理,以期对喜欢书法的朋友有所帮助。所为疏密,无非是对汉字的笔画进行构架,对汉字的空间个性处理,使结构变得活泼有趣,而不流于死板。

已下这几个字,是强调上部空间的。

“明”“空”“无”
“明”,有意把笔画集中在下面,使上面的空间空阔,“空”、“无”处理方法是一样的。
“相”
左竖向上伸展,相对下面空间紧凑,上面宽绰。

“其”,极明显中间两个小横更接近,这样的处理在《兰亭序》中的“陰”、“禊”也有同样的处理,可知不是偶尔为之,造成一种疏密的变化。“無 ”,明显地造成上下空间的夸大。

以上四字是下面空间的扩大,不做赘述。

“城”、“论”是强调右下部分空间的扩大。

对中部空间,常常做有意的夸大,无论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这方面比较用心,在碑文中也较常见。

“月”“而”“道”
“月”是把笔画贴近右竖,左面空间空出来。“而”、“道”是强调左下部分的空间。空间的处理,是因字、因时而作处理的,在这方面,《圣教序》给了我们极多的启示。

横的角度变化 目前谈写字,大多进行技术分析。原因是容易操作,容易说清楚,也就是有“操作性”,有人抱怨古人书论没有“操作性”。

古人论书,是不屑于将具体技术分析的,点到为止,如孙过庭讲“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章务检而便,草贵流而畅”,刘熙载讲草书结构,“庸俗行草结字之体尤易犯者,上与左小而瘦,下与右大而肥。其横竖波磔,用笔之轻重亦然。”算是比较具体了。

其实古人这样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傅雷对儿子傅聪说“整天搞技术的人是成不了艺术家的”,技术不是不重要,但是低档的,或者说是第二位的,情绪、格调、品味、精神、韵味等,这些更重的东西想都想不到,只能流于“书匠”了。

“桂”左面第一横上扬,右面第一横下斜,右面四个横,二三四横与第一横形成明显的对照;“者”末横明显与上面的横形成对照;

“昨”右面三个横各成自己的角度;“潜”,日的三个横与上面的横形成明显的对照;

“難”右面后三个横与第一横明显对照;“生”第一横与末横明显形成对照。

欧阳先生曾分析过《九成宫醴泉铭》的“活脱”,横的角度、疏密变化手段,无疑会大大增强“活脱”效果。之所以从这么经典的作品中找出例字来,强调一下这样的做法确实应该重视学习和研究,很多人是接受不了变化手法的,他们认为四平八稳,横平竖直的字才是好字。

上下位置错位 《集王圣教序》的结构处理用的招数很多,我们只能够一招一招地琢磨,今天我们重点看上下搭配的字,错位是招数之一。

这一招有两大类,一是位置的错位,二是角度的错位。

比如:

位置的错位,即上下两部分中心不在一条线上而是故意错开,造成活泼的姿态,这一招会让我们想起八大山人,经常用。

《集王圣教序》 用的比较活泼丰富:比如“盖”,下面的“皿”要向右错动,“愚”下面的“心”向左错动,“莫”中间的“日”向左冒出来。

角度的错位,就是上下两部分重心的角度明显变化,角度的不一致,是的姿态更加丰富,较之第一招更加艺术化,也更需要人的书法智慧,比如“潜”,下面的“日”造成向右倾斜的姿态;而“聖”,上面的“耳”向右倾斜,下面的“王”向左倾斜。

分享属于你的《圣教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观点,今天分享了笔者对《圣教序》的个人看法。不知道属于你的《圣教序》是怎样的呢?

相关的意见或建议可以投稿到我们的邮箱 tougao@shufa001.com

总编微信:11660975,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