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3.1【2017-5-15】

#每日学论语#13.1【2017-5-15】

【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想在前头,做在前头,率先垂范,使老百姓勤勤恳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微言微感】

关于问政,《论语》中记载有9次,包括:子贡、子路、仲弓、子夏、子张各一次,然后是齐景公、叶公各一次,季康子两次。问的人不一样,问的目的不一样,孔子的回答也不一样。

子路问政的背景,应该是卫国大夫孔悝邀请子路去做邑宰,临行前,子路请教老师如何为政。

子路是个心直口快,热情豪迈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行动力强,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动手不迟疑,具有“不宿诺”的作风。

孔子送子路六个字:“先之、劳之、无倦”。具体说三件事:1. 想到前头,做到前头;2. 用勤政培养勤劳民风;3. 坚持把好事办好,持之以恒。

孔子说的“先之、劳之”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这里的“之”应该都是老百姓,意思是对老百姓先行教导,然后让他们动起来、干起来。

也有人说这里的“之”都是为政者,当官的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工作起来比普通老百姓先思考、先谋划、先行动,比更认真、更负责、更任劳任怨,更不知疲倦。

也有的说,“先之”是指当官的。孔子让子路到任之后,凡事谋划在前,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胸有成竹。“劳之”是要求老百姓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干一件事情,做领导的负责顶层设计,然后给大家洗脑。具体怎么做?领导剪彩做榜样,然后放手让下面的人去干。顶层不放手,中层不上手,基层难得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

我以为:领导没思路,群众没出路。

做管理的,领导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是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队伍去哪里?如何到那里?谁负责这件事最好?这些都要为政者提前谋划,行前勘测。领导有时候就像是导游,去哪里,怎么去,自己先期一定是要踩过点,心中有数的。领导胸有成竹,群众才会信心坚定。

“先之、劳之”中的“先之”,一层意思先于其他人知道;一层意思是先于其他人做到。我以为二者都很重要。

我们看过这样的场面:怕死的伪军队长,躲在队伍后边,耀武扬威叫嚣着:“弟兄们,给我上!打赢仗,我重重有赏!”结果,伪军磨磨蹭蹭,畏难不前。

另一个场面大不相同:勇敢的李云龙同志,一把抓过一挺机关枪,大吼一声:“狭路相逢勇者胜!同志们,跟我冲!”于是,战士们争先恐后,如猛虎下山,前仆后继。

“跟我上”,领导冲锋在前,是一头雄狮领着一群虎狼,所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给我上”,长官贪生怕死,是狐狸把伙伴送给狮子做晚餐,所以树倒猢狲散,谁也不恋战。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群不读书的家长在威逼着孩子读书,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教孩子如何读书。”

关于教师的称谓:一曰“教书匠”;一曰“导师”。“教书匠”应该心中有蓝图,手上有功夫,成竹在胸才敢动手。所以,教师要课前精心备课。“导师”者,要有光,如黑夜中,大海上的灯塔,密林里的北斗星,让你忍不住寻找它,情不自禁追随它。“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就是“导师”的魅力。颜回说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教师的称谓很有意思。有称“老师”的。老者,先知先觉;师者,一帅也。先知先觉容易理解,“帅”如何理解?这里的“帅”,不是说老师要长得帅,必须玉树临风,否则不能当老师,而是说做老师的要有帅才。也就是说,老师也要有领导力。

当然,更有把教师尊为“先生”的。那要求就更高了。“先生,先生,先于学生。”做先生的,对于知识,对于智慧,要先于学生知道、得道,先于学生想到、做到。

接下来,我们品读“劳之”。面对老百姓的“劳之”,不是让他们疲于劳作,饱受劳役之苦。“劳”和“不劳”,适度最关键。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起来,忙起来,人就不容易懈怠。人闲生于事。所以,名将带兵从不会让士兵闲下来。士兵血气方刚,精力旺盛,不打仗,不训练,无所事事,就会惹是生非。不打仗就训练,不训练就屯田,就是不让士兵闲下来。商鞅变法的贡献,就是让秦国人都动起来,军人以杀敌挣军功为梦想,农民以多产粮挣爵位为光荣。有目标有追求,动起来有事干,于是人就有了精气神,有了荣誉感,有了尊严感,人的惰性就慢慢被勤劳融化了。

同样道理,好老师也是如此。我们做班主任的,班级活动丰富多彩,各种竞赛如火如荼,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目标,仰之弥高,若即若离,求之不得,欲罢不能。这就是教育之道的“劳之”。

不过,过犹不及,如果活动太多,压力太大,超过限度,顾此失彼,也就欲速不达,走向了方面。

我的母校舞钢师范曾经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没有战斗力,教师不好好工作,热衷于“闹派性”和“告黑状”。后来,恩师宋文申接任校长,他是工作狂,人又正直,说了算,定了干,局面马上不一样。宋校长不停把老师带出去开阔视野,坚持组织教工开展各种活动:义务劳动、篮球比赛、教工乐团、三笔字比赛、朗诵比赛……喜欢“窝里斗”的,工作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扯闲篇”,喜欢“告黑状”的,只顾忙着挣钱,忙着进步,那有那闲工夫?宋校长最擅长“找事”,连教职工结个婚,他也把学校领导都卷进去。他不仅让工会去帮助筹备,还亲力亲为,像自己家娶媳妇办喜事一样。用老师们话说,宋校长工作批评人不近人情,但是办事讲原则,做人讲情份。跟着他干,有盼头,有底气,有意思。

关于”无倦“,我想说的只是一个故事:

一次,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第二天,苏格拉底问学生:“谁昨天甩胳膊三百下?做到的人请举手!”几十名学生的手都哗哗地举了起来,一个不落。苏格拉底点头。

一周后,苏格拉底如前所问,有一大半的学生举手。

过了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学生坚持了?”只有几个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

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柏拉图。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并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培养出了堪称西方孔夫子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总结一下,孔子希望子路做的,就是勤政爱民,持之以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