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门语言课的思量
都知道高考,不一定知道恢复的时间,1977年10月12日《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历时44年了。当然,高考也历经改革,特别是在各省级区域单独招生以后,改得五花八门。
今天想说说高考的两个科目,也是两门语言课:语文和英语。
语文就是国语科目,汉字文化,从汉语拼音到生字,从组词到标点符号,从修辞到各种问题,从短文到长篇片段,从现代文、白话文到古文言文,从文学到应用,可以说博大而精深。到了高考也一样,从汉语拼音到词组,从语法到修辞,从阅读理解到作文,内容广泛,考点精练,考义深远。严格意义上来说,学习汉语,应该这么做,不以广为多,不以精为难,不以深为废。
然,众多学子走向社会后,认识常用字,会写应用文,足矣。而偏偏绝大多数人,不会以学习的语言成为文学家,所以,如果只是应用型教学,这样难的考核,好像意义不大。倒是国学里做人的道理,对少年走向成年,帮助更大,也配套了素质教育的义理。从这一点讲,定义汉字学习更适合的,应当是国学,这也应了教书育人这句话,百年树木,十年树人!
再就是英语。这就是一门语言工具课,因为国际交流的需求量比较大,所以更多的是它的应用功能,偏偏学这么课的时候,依然学了太多的语法、修辞,乃至于学习了一些英文名篇名著,这个层次已然涉及英语范围内的文化文明,以及历史,于应用无任何附加作用。拿这样一门语言工作作为课程,并且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不够理想,更不够到位。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说的好,年轻人的教育,譬如一个国家的孩子,那为之筹谋,教育他们成人,赋予他们能力,提升他们的品德,显然,要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基准。
年轻人需要什么?健康的体魄、独立生活的能力、不损人利己的品德,和能够快乐自己温暖别人的心态。做好这四个点,教育,尤其是公众教育,不能成为应试教育,不能成为文学家、数学家等等彰显对科目精深的理解,而要更注重适用性。
国学,不仅不可废,更应大力推进,但国学不是语文。
英语只是交流工具,按需求设置。
高考,如果以此选拔人才,更须改革。如成为就业的一道敲门砖,更应偏向应用,同样需要改革。而大学教育,更应改制,宽进严出,选拔人才和考核并重。
小议一番,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