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婚姻,能不能走到最后,看这点就知道​

文 | 有书思婷 · 主播 | 阿成

有书君说

自古红颜多薄命,人生几得到白头。

每一段白头偕老的背后,都有一曲不为人知的悲惋情歌。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亦是如此。

在长达五十五年的婚姻生活中,两人尝过贫贱辛酸,也见证过纷飞战火。

最终能相守半生,但其间也充满无数遗憾和无奈。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痴情才子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故事。
1932年的夏天,苏州九如巷三号的张公馆门前,来了一位身穿灰色长衫、戴近视眼镜的年轻人。
这名男子,扣响了张家的大门,并很直接地说明了来意:求见张家的三小姐。
不曾想,门房却说:“三小姐不在家,先生改天再来拜访吧。”
听闻此消息后,男子神情非常落寞,正犹豫要不要离去。
张家二小姐闻声而来,一眼便认出了男子,抱歉地说道:

“先生,我家三妹去图书馆看书了,一会回来,请进屋里坐。”

男子听后,反倒有点局促,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是走吧。”
而男子这句话似乎是对张家二小姐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之后便结结巴巴地留下了旅馆的地址。
说完便低着头走了。
夏天午后的斜阳,将男子的背影拉得老长,看着男子的背影让人不禁有些许感触:

“为何这男子如此落寞,他有什么伤心事?”

这名男子,就是当时在文坛小有名气的沈从文,而张家三小姐,正是当时与宋氏三姐妹齐名的张家四姐妹之一的张兆和。
沈从文去张府到底所谓何事,为什么没见到张兆和会如此恍惚不安呢?
初涉文坛显锋芒
1905年11月,为反对日本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东京8000余名中国留日学生罢课抗议,3000多名留日学生退学回国。
1906年2月,大批留日学生返抵上海,其中姚洪业、孙镜清等人各方奔走,募集经费,在上海筹办中国最早一批大学之一的中国公学。
1929年,胡适担任中国公学校长。
那时胡适提倡发展白话文,而大学里没有白话文课程,胡适希望能为当时中国大学文学系注入新鲜血液。
由于国内许多著名的先生都是学文言文的,因此后来在徐志摩的推荐下,胡适决定大胆聘请沈从文来当中国公学文学系的讲师。
沈从文1902年出生在湘、川、黔三省交界的凤凰小城。
小学没毕业,长大后去北京考大学,英语竟得了0分,对于这样的人,去大学任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那为什么胡适会抵着巨大压力,力排众议,聘请这样一个人当大学讲师,沈从文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年轻时的沈从文非常喜欢看书,不管去哪儿,都拿着一本书。
随着看的书籍越来越多,他越发觉得自己的知识是如此匮乏,后来下决心去北平求学。
21岁的沈从文,在北平举目无亲,再加上学历限制,来到北京后他只能在北大旁听。
但是,艰苦的学习环境并没有影响他,日复一日的坚持,也终于得到了回报。
凭借自己的努力,沈从文成功进入了文人的圈子,作品在各大期刊上发表,当时在文坛已有了一些名气,后来更是结识了徐志摩等众多文学大家。
因此才有了后来徐志摩的推荐与胡适的赏识。
而胡适没想到,因自己的聘请却在未来无意中促成了一桩姻缘。
此心只为伊人待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第一次见面,有说是在校长胡适的办公室,另有说法是在课堂。
但不管怎样,沈从文对张兆和是一见钟情,那一眼便认定此生就是这个女孩了。
那一年,他在中国公学任教,不过26岁而已。
第一次讲课,再加上因是选修课,沈从文以为不会有太多学生,结果没想到,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整个教室座无虚席。
大概很多人都想见识一下,传说中的文学才子长什么样。
看到满屋子的学生,沈从文紧张了,精心准备的授课内容一时间什么都想不起来,他就呆呆地站在讲台上,站了足足有十分钟。
一时尴尬的气氛弥漫整个教室,同学们也不禁替沈从文捏了把冷汗,而在这其中有一位女学生,看见沈从文如此紧张,便也低下头去不再看他。
这位女学生就是张兆和。
十分钟过去后,沈从文开口说话了:“你们来了这么多人,我要哭了。”
第一堂课沈从文的表现让张兆和觉得,这位老师不过是只会写写白话文小说的年轻人而已。
初次见面,沈从文给张兆和留下了不是很好的印象。
但随着后来沈从文的课在学生中逐渐受欢迎起来,张兆和旁听的次数也多了,她开始对这位老师有所改观,甚至多了些许尊敬。
而沈从文对这位女学生也愈发关注,为了表达自己对她的爱慕,不善言辞的沈从文拿起笔给张兆和写下了第一封情书。
表白的话语应该是世间最幸福的语言了,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一句最简单的“我喜欢你”,便胜过世间无数语言。
沈从文的第一封情书只有11个字:“我不知怎么忽然爱上了你?”
这句话出自一位老师之口,未免太过冒昧。
放之当下,一位男老师给自己的女学生表白尚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但那时候的沈从文无法让自己思考那么多,他只知道,他要让她知道自己喜欢她。
或许,这就是一个文人的浪漫吧,不需要那么多的规则与约束,只需当心爱的人或物出现时便果断去握住。
这份情书发出后,久久没得到回复。
但第一次的受挫没有打击到沈从文,他开始发起猛烈的进攻,频繁地给张兆和写情书。
从1929年12月开始,短短的半年时间,沈从文竟然给张兆和写了几百封情书,有时候情到浓时,沈从文竟在一天之内给她寄去好几封情书。
“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平淡的语句间,却透漏出一位男子对女子浓烈到无法稀释的爱,甚至愿意成为她的奴隶。
这情书一写就写了三年。
这三年里,一个在追,一个在躲;一个痛苦,一个惶恐。
对于沈从文的求爱,张兆和从一开始的惶恐到后来的逃避变成有些许厌恶。
所以这几年,对于沈从文的来信,她从没有回过,希望他能知难而退。
知君用情终有时
1930年5月,胡适辞去了校长一职,胡适的离开让沈从文无法在中国公学继续任教。
在离开中国公学之前,沈从文希望自己对张兆和的追求能有一个结果。
在7月的时候,沈从文痛苦到了极点,他给张兆和写信说,如果你不接受我的追求,我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当时张兆和误解了沈从文,害怕他会自杀,于是带着信去拜访胡适,希望他能劝说一下。
结果没想到胡适却说:

“他没有结婚,追求你是正当的事,而且你们俩也没差几岁(8岁),你同不同意有你的自由。

如果你有顾虑,我和你父亲是老朋友,要不要我同他说说。”

胡适本想促成一桩姻缘,继续劝她说:“他顽固地爱你!”
没想到张兆和不客气地回答道:“我顽固地不爱他!”
说完后生气地拿着信走了。
和胡适这次见面后,沈从文依旧没有放弃,后来有一天更是写了一封6页长的信给张兆和。
也正是这封长信,深深地影响了张兆和,让她的内心开始动摇,她当天在日记中写道:

“看了他的信,不管他的热情是真挚的还是用文字妆点的,我总像是我自己做错一件什么事,因而陷他人于不幸的难过。

但他这不顾一切的爱,深深地感动了我。

在我离开这世界以前,在我心灵有一天知觉的时候,我总会记着,记着这世上有一个人他为了我把生活的均衡失去。

他为了我,舍弃了安定的生活,而却在伤心中伤害自己。”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再冷的心也会被那些炙热的语言所融化。
沈从文离开上海前往青岛大学教书,这期间他依旧每天给张兆和写情书。
几百封情书,铺满了从青岛到苏州的路。
这三年的时光里,张兆和几乎每日都能读到沈从文的信。
一个男人,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仍然不改思慕之意,竟写了四年的情书。在沈从文谦卑而深情的情书攻势下,张兆和最终接受了他。
1932年张兆和毕业,从上海回到了苏州。
于是沈从文决定,亲自去一趟苏州,向张家提亲,这才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在张允和的撮合下,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关系开始迅速升温。
在苏州的这一周时间,沈从文每天一大清早就来到张家等待张兆和,直到夜幕降临才恋恋不舍地回到旅馆中。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两人的关系才算正式确立。
但当时的沈从文有点腼腆,最终还是没能鼓足勇气向张父提亲。
回到青岛后,沈从文托二姐询问张父的意见,在给张允和的信中,他这样写道:

“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父二话没说同意了二人的婚事。
满怀喜悦之情的张兆和和张允和来到邮局,准备发电报给沈从文,张兆和略带调皮地写道:“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33年,沈从文和张兆和结婚了,这段情书追求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婚后的他们,也曾度过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
他宠溺地唤她“三三”,她撒娇地唤他“二哥”。
新婚之夜,他认真地对她说:“三三,我要为你写一本小说。”
也正是这部小说,彻底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婚后不久,沈从文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回乡。
此后,张兆和的思念之情更是化作一封封柔情似水的家书:

“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

沈从文忙回信安慰:

“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都好!”

宠溺之情,跃然纸上。

此后沈从文很多作品女主角的身上都有张兆和的影子,那时候的张兆和就是他的全世界。
一个是湘西小镇走出来的穷苦人家的少年,看过蛮荒中的打打杀杀,一身的土气。
一个是出身名门大家闺秀,有知识有涵养,半生未受风雨的摧残。
两个人是如此的不般配的。
或许是真的不合适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感情也开始出现裂痕,直到最后成为名存实亡的夫妻。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想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都会猜想,这是一个什么人儿才能写出如此深情的句子。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从浪漫开始,由遗恨告终,在世人眼中,这份情有太多无奈和遗憾,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份无奈和遗憾才显得格外美好吧。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