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标准有修改,医生:不仅是诊断标准,用药也有不同方案

糖尿病一直是一种高发的代谢性疾病,在我国有超过1亿的糖尿病患者,并且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约4.6亿的患者,居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的首位。糖尿病也称为国内高发的疾病之一,而在11月25日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针对糖尿病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

医生研究后发现,不仅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有所修改,连用药方案也产生了一定的改变。糖尿病患者都应该知道。下面就总结出几个重点,敲黑板,糖尿病患者引起重视。

糖尿病诊断标准增加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也可作为诊断标准

如果在过去被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都会知道,当时的诊断标准大多是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为准的,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同时餐后2小时血糖也超过11.1,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判断为糖尿病。

而在此次的指南中扩大了糖尿病的诊断范围,新增加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这种蛋白是人体内的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的新型蛋白,能够体现近2-3个月的血糖指标,和过去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血糖相比,更不容易受到饮食因素的影响。

如果糖尿病患者经过检查后,发现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数高出6.5%,那么也能够被诊断为糖尿病,当扩大诊断标准后,能够有效的减少糖尿病的漏诊率,让患者更及时的接受治疗。

强调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必要时可选择2-3种降糖药联合使用

提到糖尿病的用药,很多人都会想到二甲双胍。确实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降糖药,并且在此次的指南上也写到,二甲双胍仍然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并且强调了二甲双胍和合并其他不同疾病的联合使用。

在患者对药物本身没有抵触反应的情况下,二甲双胍应该始终贯穿治疗的用药方案。并且和进行生活方式上的干预相结合,更能够发挥药物的疗效,稳定患者的病情。

此外在一些患者病情波动较大,并且很难使用某一种降糖药发挥药效时,医生可以尝试用2-3种降糖药联合使用,或者考虑是否需要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案,控制血糖。

患者不仅存在糖尿病,还伴随肾病或者心衰等疾病,可以在服用二甲双胍的同时,加入其它的药物,同时治疗。患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同理,不管是否血糖达标,或者是否存在身体上的不适,都建议使用二甲双胍联合其它药物使用。当然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更应该遵照医嘱服用药物,不可一概而论。

血糖控制上新增“24小时血糖”指标,实行动态监测

在降糖上,糖尿病患者都有自己的方法,但是将血糖降到什么样的范围内,更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在此次新发布的指南上就针对血糖控制上新增了一个指标。在24小时内,血糖符合目标范围的时间,所占的百分比要达到70%以上,也就是说,患者在降血糖时,应该勤测血糖,及时的掌握血糖变化。

2型糖尿病患者的合理血糖范围应该是3.9-10mmol/L,或者达到3.9-7.8mmol/L范围,并且保持70%的时间,换算后大约为16.8个小时,才能够表明病情控制比较合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指标也可能出现上下的波动,但实行动态监测的方法是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做到的。

通过此次的糖尿病新指南的发布,不仅完善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还针对患者的病情不同,用药上也有了不同的一些方案,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最新的中国版糖尿病防治指南,不仅结合的我国的病情实际,还综合了国际临床上的证据,优化了标准,从而更接地气的为患者诊断、治疗提供帮助。

在了解了这些新标准之后,人们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有助于更早的诊断出糖尿病,并且接受更好的治疗,从而稳定病情。而用药方案上的修改也能给医生指导,从而结合病情实际,制定更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