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还是那坨郭敬明

郭敬明又来了,又带着一番争论走来了。

还是一如既往的卖惨、招黑,上热搜、出作品。

然而看过他执导的电影后,不禁发出感叹:“郭敬明,还是那坨郭敬明。”

他依旧奉行着一个原则,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晴雅集》的华而不实、空洞乏味,通篇散发着的gay味掩盖不了他的能力缺失。

即使电影的美术、配乐、服装、特效都属上乘,但无奈导演的名字叫做郭敬明,使得王炸组合没有达到该有的效果。

秽物,包装的再华丽,终究还是秽物。

正如他的《小时代》系列一样,追忆45度青春,怀念单纯而美好,可惜眼角有翔飞过,糊住眼睛。

这份不痛快,是郭敬明值得肯定的能力,因为他一直让自己处于流量的顶峰,一直在适应这个时代,愿意顺势而为。

崇拜文学青年的时代,他和韩寒一时瑜亮。

华语电影开始井喷的时代,他和韩寒一同踏入电影圈,只是两人的路完全不同,一个纯为圈钱而来,一个有对电影的追求。

本来是一个被实锤抄袭的作家,无资格标榜原创与才华,可郭敬明的幸运之处在于他完美契合这个时代。

以前的郭敬明对文学有过理想,曾立志染指茅盾文学奖。

后来,他变了,变的崇拜金钱时代,赚钱嘛,下作一点,不磕碜,只是郭敬明的方式有些无度,才导致他被嘲讽。

只不过,郭敬明依然屹立不倒,是因为这个时代,是因为他总能击中人们的痛点和嘲点。

他的每一步都精准的踩在了“风口”上。

2014年,随着“归国三子”和来华务工人员的出现,以及李易峰和杨洋的崛起,再加上禁韩令,让流量时代迎来井喷式的爆发。

流量为王变成了衡量好坏的唯一标准,也让赚钱的方式从繁到简,直接跳过了从零到一的过程。

这时的郭敬明借势而来,推出了《小时代3》、《小时代4》、《爵迹》,主演都是清一色的流量,内容都是清一色的露肉。

到了2017年,随着吴京《战狼2》的上映,以及众多圈内人士的抵制和普通民众厌烦,国产流量一度停滞不前。

郭敬明看到了改变,风平浪静了一段日子,但他的不出手不代表屈服,而是等待时机,等待下一个简单赚钱的时机。

他深谙一个定律,旧潮流褪去,必然会有新时尚到来,审丑时代和无聊经济就在这时悄然走来,他嗅到了这股风气。

2018年,审丑等到了它的全盛时代。

Giao哥和他的“一给我里giaogiao”席卷南北两岸,脚踏黄河上下游,守着调侃赚到了他稳稳的幸福;

孙笑川这位带带大师兄,借着谩骂火出了二次元;食翔斗士老八,吃了人间“美味”,迎来舆论哗然;

“表脸”艺术家药水哥,一句“宁配吗”,成了平行世界的天才;行走的阿Q带篮子,用他的保安三件套、厂狗三件套、带专三件套,套住了现实生活。

他们的“百家争鸣”,让人们看到美令人乏味,丑却拥有无限可能,非主流又以另一种方式回归大众。

同样,审丑和流量造就了“小丑”丛生,也使得有丑闻、有嘲点、敢出位、搏噱头等同于热乎的钞票。

这一阶段的郭敬明又做了什么?

他频繁的惊爆眼球,完全没了当初睥睨天下的傲气和不可一世的娇纵,放下了身段,甘心当一个Joker。

炒作手段上演,《演员请就位》第一季和李诚儒屡屡对垒,第二季升级为送S卡与仙女落泪。

这些看起来给自己招黑的操作都给郭敬明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他明面上伤心难过,暗地里欣然接受。

因为在这样的背景下,郭敬明的烂作有了立身之本。

郭敬明为他的所有电影都包装了一个假大空的口号,用于哄骗未经世事的小年轻。

《小时代》系列是中国版“欲望都市”、《爵迹》是中国CG特效新标杆、《悲伤逆流成河》是抵制校园霸凌;

《如果声音不记得》是关注抑郁症、《晴雅集》是东方新奇幻。

这些电影的内容构造,无一例外,都是满满的空间风。

装裱华丽,内核空洞,甚至更多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观感强烈。

有了这些虚无缥缈的主题,让郭敬明的电影都有三四亿的基本盘,可观感却是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如坐针毡。

郭敬明是小丑。

可他不是颠覆规则的小丑,而是跳梁小丑,出尽洋相讨人喜欢,他得偿所愿了,因为我们都是小丑本丑。

在压力愈重的时代,贩卖恐慌是理想,嘲笑别人是发泄,郭敬明深谙这一点,我们也只能跟着附和。

毕竟无力改变现状,残存的那点理想早已消磨殆尽,那就跟着大众表达愤怒,总归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

郭敬明就是网络的发泄地,任何人都可以嘲讽他一两句,他拿这个赚钱却硬要立牌坊。

他为了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别出心裁的说了一句顾左右而言他的经典语录:“你可以不喜欢,但请允许他存在。”

这句话初听很合理,甚至也一度想为郭敬明发声。

可细品却立不住脚,世界有好就有坏,烂可以存在,无可厚非,可是无底线的烂就应该被抵制,这不容辩驳。

也许郭敬明遭到这么多恶评,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个时代开始变了,不过郭敬明的电影底盘这么稳,说明改变仍旧任重而道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