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吕蒙篇(中)——孙权劝学与刮目相待

三国良将系列之吕蒙(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蒙重大事件之五——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这个典故是写进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所以应该说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这件事对吕蒙很重要,所以熟悉的朋友权当温习,不熟悉的朋友正好了解一下。

在蒋钦篇笔者介绍过,孙权劝学的对象其实是两个人,即吕蒙与蒋钦。不过蒋钦虽然地位也很高,但生涯四平八稳,没有太出奇的功劳,所以这个典故逐渐变成孙权对吕蒙的劝学。

大致在赤壁之战后,孙权把吕蒙及蒋钦二人叫来,说道:“你们两人现在身居要职,应该多学习知识提高自己。”吕蒙答道:“在军营里事务繁忙,实在没时间读书。”吕蒙从小就在军营混,没受过正经教育,军务也确实劳累,所以找点理由推脱也正常。

孙权其实别有考虑。假设只把吕蒙当做甘宁、凌统等纯粹的战将,自然不需要吕蒙费心思学习文化知识,但想要再上一层,由将变成帅,没有理论来武装头脑,没有系统的思想是不行的。

吕蒙显然没想那么多,孙权有些不高兴,说道:“我难道指望你能治理经典,学成个博士吗?就是让你多看点书,知道些历史,从里面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就行了。你再忙能比我还忙?我年少时就把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全读完了。我掌权以来,又读了各种史书、兵书,自认为非常有好处。我观察你们两个,天资聪慧,只要肯学一定大有提高,还是说到这样也宁可不学习?当年光武帝南征北战尚且手不释卷,人家曹操也自称老而好学。你们就不能更加勤勉些吗?”

《江表传》载: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主公都把话说到这个地步了,吕蒙也没办法,只能读书。吕蒙不仅用功,而且确实资质非凡,不光读书,而且理解得非常透彻,在兼顾军务的情况下,吕蒙的理论水平已经超过了一些学者。

不过,吕蒙虽然努力学习,进步飞快,有个江东重臣却不太服气,甚至还有些看不起吕蒙,那就是鲁肃。

吕蒙重大事件之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去世,鲁肃接管荆州军务。鲁肃赴任半路经过陆口,正好是吕蒙的辖区。鲁肃身为文化人,有些轻视行伍出身的吕蒙,而且自己级别更高,所以就没打算去见吕蒙。

有部下提醒鲁肃:“吕将军功名日渐显赫,不能像过去那样对待他了,将军您既然路过,最好还是去见一见。”鲁肃这才去找吕蒙。吕蒙设宴款待,酒过三巡,客套话说得差不多了,鲁肃借着酒劲,文化人的劲头一上来,又有轻视吕蒙的意思。于是鲁肃找了些“高端”话题问吕蒙的见解,其实就是想刁难吕蒙,看他出丑。不曾想吕蒙对答如流,而且吕蒙的观点还很高明,说得鲁肃都难以应对。

鲁肃这才发现吕蒙确实有水平,书没白读。当然鲁肃也是气度宏大之人,很快更正了自己的态度,用手抚着吕蒙的后背,诚恳地表示:“我以前光知道老弟你懂得打仗,不曾想如今更是学识渊博,不是印象里那个吴下阿蒙了!”

《江表传》载: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问了几个问题吕蒙回答得滴水不漏,这回换吕蒙问鲁肃:“老哥如今接替公瑾统兵,一来原定战略难以为继,二来又与关羽为邻,不知有什么计划应对如此棘手的局面?”

鲁肃其实心里也没底,只好敷衍道:“随机应变吧。”

这下轮到吕蒙发难了:“士别三日,既更刮目相待。老哥今天说的话,可远远比不上战国名臣,穰侯魏冉啊。”

这里的士别三日以及与穰侯作比,吕蒙的两句话目的相同,都在指责鲁肃不称职。前者指责鲁肃身为主帅不知道军中大将的改变,反而言语轻视;后者则指鲁肃盛名在外,孙权称鲁肃就是他的邓禹,而吕蒙以另一典故作比,表示鲁肃达不到古代名臣的高度。

当然,鲁肃毕竟是上级,吕蒙也不会单呈口舌之快,于是话锋一转,开始给鲁肃分析形势,也是给鲁肃个台阶下。吕蒙说道:“关羽这人年纪虽大却很好学,熟读左传,为人耿直磊落,很有英雄气概。但性格颇为自负,总是盛气凌人。如今与他对峙,需要软硬兼施,做好两手准备。”

《江表传》载: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

这段对关羽的分析非常准确,不多的文字将关羽的主要优缺点都概括其中,可见吕蒙对关羽的研究是花了功夫的,要知道这还只是210年,吕蒙就已经观察得如此透彻,相比一味以和为贵的鲁肃,吕蒙早早提出两手准备,其战略眼光看得很远。

鲁肃

所谓“当有单复以乡待之”,单复即单与双,指代战与和两方面,“乡”通假“相”,即以相待之,吕蒙在鲁肃刚刚接替周瑜就提出一定要做好战与和两面准备。这意味着吕蒙不排斥与关羽亲善,同样不反对与关羽开战,决定性因素就是形势是否有利。

所以,通常认为鲁肃是战略家,吕蒙只是战术执行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吕蒙并非一定要与关羽为敌,他所考虑的不仅仅限于战术,更是长期战略。

接着,据《三国志》记载,吕蒙又为鲁肃献上五道密策,《江表传》记载为三策,总之不只一种策略,也就是针对局势发展情况的不同,吕蒙做了多种应对方案,绝不是只有开战这一条。遗憾的是因为秘而不宣,吕蒙的这些策略史书没有具体记载,只有鲁肃才知道内容。

《三国志·吕蒙传》载: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虽然让吕蒙连批评带教育地说了一通,但鲁肃是有大器量的人,并未生气,而是由衷地欣赏吕蒙的才华,以至于最后拜见吕蒙母亲,二人结为好友。

因为《三国演义》中鲁肃是个忠厚老实的文臣形象,所以连带着人们对他的印象似乎年纪比较大。其实不然,鲁肃只比周瑜大三岁,只比吕蒙大六岁,三个人完全处在同时代,而且鲁肃也是习武之人,并非文弱书生。

至于鲁肃上台后,多大程度采纳了吕蒙的策略,笔者认为虽然不能否认鲁肃也非常聪明,但在具体策略层面,吕蒙的几道密策应该有不小帮助。

吕蒙重大事件之七——高风亮节的背后

说到吕蒙是战略家,很多朋友恐怕有不同意见。那换个角度,吕蒙的大局观念非常强。之前讲过吕蒙在赤壁之战后,曾有机会把益州来投奔的将领袭肃的部队兼并,吕蒙拒绝了周瑜的命令,并且还建议给袭肃增加部队,以彰显江东集团的包容及孙权的恩德。在私兵制盛行的江东集团,吕蒙这么做既放弃了自身利益,又有树立道德楷模得罪同僚的危险。能得到好处的,是江东集团,是孙权。

在吕蒙屯兵陆口期间,成当、宋定、徐顾三名将领的驻地与吕蒙相近,不知什么原因,这三名将领相继去世,只留下他们年纪尚幼小的孩子。

按照江东集团传统,私兵要由后代继承,如果子嗣幼小无法统兵,那就要并入其他部队。既然吕蒙就在附近,所以孙权就把三支部队并给吕蒙。

吕蒙予以拒绝,孙权以为吕蒙有顾虑,便再次下令并给吕蒙,吕蒙态度坚决,就是不肯接受。很快吕蒙给孙权上书说明理由,原来,吕蒙认为成当、宋定、徐顾三将在世时兢兢业业,子嗣虽然年幼,不能废除他们的继承权。孙权觉得挺没面子,本来给吕蒙增兵是好事,还指望吕蒙感恩戴德,没想到吕蒙不领情还提意见,挺不高兴。

《三国志·吕蒙传》载: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吕蒙三次上书坚持意见,孙权这才听从。不仅如此,吕蒙还帮三将幼子挑选老师辅导,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以便几年后能够接管部队,吕蒙可真有够“操心”的。

前有拒绝收纳袭肃部队,后有拒绝收纳三将部队,吕蒙上了三次书孙权才同意,显然孙权不太高兴。吕蒙如此高风亮节,反而弄得好像孙权事事考虑不周,好心给爱将增兵,爱将却不领情,这叫什么事?

但这恰恰衬托出吕蒙的大智慧,大格局。袭肃的事上一篇讲过了,就不再重复。拒绝兼并三将部队,还操心费力培养三将子嗣,吕蒙考虑的都是江东集团全局。因为私兵制下将领愿意冲锋陷阵,就是因为士兵是将领的私有财产,由此产生的军功、掠夺的财富都是将领的,进而是将领所在家族的。如果因为自己阵亡导致部队被别人兼并,自己的后人不能继承,整个家族将因此失势。一旦有这种想法,谁还肯卖命?

吕蒙拒绝兼并而培养三将幼子,其实更是做给其他将领看,让他们免除后顾之忧。想必孙权后来也想明白了,所以不再坚持命令。私兵制就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不同的形势下,既可能爆发出惊人战斗力,也可能牵制江东集团的扩张。

本期主要讲了孙权劝学以及鲁肃的刮目相待,从这两个典故入手对吕蒙的战略家属性进行了简单分析。见微知著,笔者认为吕蒙既是战术家,也是战略家。当然,吕蒙参与的重大事件本篇还没有提及,下期还会继续讲。感兴趣的话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