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里求其法(十一)

(二)对仗

对:

手执丵(zhuó 齿状仪仗),表“高举仪仗”义。

仗:

手执器仗,“高举器仗”义。

“对仗”连在一起,就是意指“共同高举器仗”。既然是共同高举,当然需要彼此照应,如何照应?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同一词类放在前后两句的同一位置上”。

律诗的对仗更严格些: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也就是颔联和颈联要求在联的内部,互相之间对应的位置上,平仄相反,意义却不能相同,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等等。就《蜀相》而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就是要求必须对仗的两联。我们大体切分一下句子结构(近体诗一般以“二二三”切分,后面的“三”再分“二一”或“一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二二一二”结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二二二一”结构),“映阶”对“隔叶”;“碧草”对“黄鹂”;“自”对“空”;“春色”对“好音”;“三顾”对“两朝”;“频烦”对“开济”;“天下”对“老臣”;“计”对“心”;对仗基本清晰,相互照应而共举。律诗对仗不一定要工对,宽对即可。

如果出句与对句意思一样了,谓之“合掌”,譬如“千秋”对“万代”、“千忧盈日夜,万感满朝昏”,如人左右手掌相合,斯为诗忌。然而,千古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其实亦是合掌,依愚见,严格说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或也为“合掌”吧。七律正宗尚不得免,“合掌”之事,知易行难。

谈及对仗,难免说到对联。对联的起源说法很多,按照《谭嗣同全集·石菊影庐笔识·学编七十四》所言,南梁·刘孝绰所言“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为最早的对联。

1、漫话对联一二

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其语言文字平行对称,有的更需要节拍点语音平仄相对,乃阴阳二元论这一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一种体现。对联尤其讲求格律的“诗联”,当为最具中华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因为“平仄阴阳”的要求与汉字一字一音特点的完美结合,也使得对联难以被其他字母文字的文化所创造或复制。《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对联从产生至今,能够成为国人岁岁年年家家户户之必备,确实是缘于其蕴含的阴阳之道衍出的千变万化和谐之美,适合于无论贵贱雅俗文武愚智的每一个中国人。

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中国人常常习惯于以双音节(即两个汉字)作为节奏单位(例如附加词头词尾、偏义复词、同义叠用),这种节奏在阴阳二元论的原则下,置于对联之中就表现为:上联或者下联内部,节拍点要平仄相对;上联与下联的结构要一致、节奏要一致、节拍点的平仄要相对。如此哲理性的“矛盾和谐统一”,诠释了“对联”命名的含义:相“对”本为相“联”?

“阴阳调和,流光其声”,对联以矛盾和谐的优美形式,表达着世间万象。诸如:读书励志(书应读通彻,志当存远高)、修身洁行(不随时俯仰,自得古风流)、治家训子(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为人处世(人情阅尽浮云厚,世事历经蜀道平)、佳节寄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婚娶寿辰(诗歌四喜其三句,乐奏周南第一章;松龄长岁月,鹤语记春秋)、酒店饭庄(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闻香且止步,知味暂停车)祖国医药(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然而,正如思考“阴阳”时,我们往往只着眼于“阴”与“阳”而淡视“冲气”一般,创作与欣赏对联时,我们也往往只着眼于“上联”与“下联”而淡视“横批”。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盖万物皆有阴阳,万物和谐来源于阴阳和谐,阴阳变化和谐来源于“冲气”。对联是否必须有横批,横批是否如同“冲气”一般可以变化调和“上下联”呢?拿上文举例的对联来说,“书应读通彻,志当存远高”配以“涵才蕴节”,是否义添深玄?“不随时俯仰,自得古风流”配以“岿然独立”,是否神气倍爽?“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配以“好安乐窝”,是否温情荡漾?“人情阅尽浮云厚,世事历经蜀道平”配以“磨练人生”,是否转无欲为上进?......尤其是“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这一联,倘若配以“上医未病”,更是韵味无穷。所谓“大巧不工,重兵无锋”,有关祖国医药学的对联虽不可胜数,但对于“仁术”之“医”而言,个人还是觉得这副“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内药生尘”的平白真切为上佳。配以“上医未病”后,这副对联的“医者父母心”含义再度增色:“上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强调疾病预防。这副对联说的是“大医之心希望未有疾病”。由于“上医未病”作为横批调和其间,通过双关,整幅对联进一步拔高升华!如此看来,好的横批恰如“冲气”,点睛而活龙,不可或缺也!

虽说对联也讲究一些基本的格和律,但是:常言道“出对易对对难”,为何出对易,盖对联的核心规律无非“见招拆招”。出对易对对难,换个角度理解就是,我出句那么规矩就由我定,是以读者莫以诗词句式拘泥于对联,无趣也。

又及:对联之中,数字联较难,不止是“常规数字表达中,只有“三、千”为平声,其余皆为仄声”的问题,还有一个数字对应文字安排的位置问题。比如说今人常言及“三光日月星”这个下联,其“日月星”三个位置刚好对应于数字“三”,上联在相应位置同样也只有三个位置可以安排,却又不能再以“三”来对。时人都认为“四书风雅颂”为佳对,并归于苏轼。然而,此联平仄不对矣,当以“六脉寸关尺”为佳。

2、无情对

前文提及《声律启蒙》,可帮助学习对仗。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有趣的方法,那就是无情对。说起无情对,有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

从前有个私塾先生,姓石,称之为石先生,他对学生十分刻薄、冷酷。一次,他发现一位学生带了只小鸡来课堂,就用砖头把鸡打死并随即出了一联让全班学生对。联为:“细羽家禽砖后死”。带小鸡的那个学生乘机作对:“粗毛野兽石先生”。推敲这副对联,确实对得字字都很工整,而最精彩的部分(“砖后死”对“石先生”部分)正是因为具有了“无情对”的特点而妙趣横生。由此看来,“无情对”的一个重要特点为:在一字一字均严格讲求“工对”的前提下,对出一副上下联皆各自有其合理意思、但上下联意思之间又风马牛不相及的对联。互联网“国粹论坛”谓“无情对”为:“字字求工,看来不对真绝对。联联得趣,道是无情却有情。”妙论!

常见无情对佳作有“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张之洞);“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何淡如)等。

愚见,“习练“无情对”最可“改变思维模式”和“愉悦性情”。多向思维,方可诗情无限;愉悦性情,方可诗趣纷呈。诗情无限、诗趣纷呈,谐意谐志谐人谐时也。

附:拙作“无情对”一例如下:

月亮依中秋水满腔逸志

晨昏靠半夏汤一口安神

3、藏头联

藏头联,类之藏头诗之法。余尝为贵州贵阳“偏坡布依族乡”撰二联如下:

雨行云鱼跃处,山开嗓客来时

爱濠梁鱼以乐,陀莲李蝶之飞

对联种类很多,就文字技巧而言,诸如拆字联、嵌字联、回文联等等,皆与相关诗类大致一样,此不赘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