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弊太狠,抓老鼠拔毛写字,现在能卖几十万?

古代学子要考功名,必须熟读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但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熟得能倒背如流才去考试的。

为了当官,有人就铤而走险,用夹带。

这是一块长45厘米宽35厘米,双面书写的丝绸,每个字只有2—3毫米,卷起来塞进笔杆里、蜡烛里、缝在衣袖里、藏在干粮里、辫在发辫中、藏在砚台底部等等,费尽心机。

笔划都细如发丝,一般的毛笔根本不能书写,而专门是用老鼠的2、3根胡须做成的特制笔写的,并且丝绸也要绷紧,不能起皱,手抄这2万8千余字十分不易,很多人会问里面怎么有这么多句号,其实这个叫句读(句逗),是用来断句的,因为古文是没有断句,也就是没有句逗号的。

还有人疑惑,按照自己小时候的经验,抄了这么认真,这几万字也快把文章背下来了啊,其实这个是商家写的,再卖给考生,而且为了撇清关系,常常在上面写着不能带进考场之类的此地无银三百两话语,十几年前在拍卖行里,类似的丝绸夹带以数万人民币成交,现在的话还要厉害,价格翻了很多倍,它既是艺术品,又见证了那段科举历史的灰暗面。

还有朋友觉得刚才的写手很厉害,字体写的这么漂亮,赶上现在书法协会里的了,其实那时的牛人很多,看看这篇考卷,写的字更棒吧。

同样这篇也是,知道成语可圈可点的来历了吗?考官看见好的文字和表述,旁边就用红笔圈点一下,表明文章极佳。

在哪里可以看到呢?苏州木渎,就有这样一个科举馆,里面有着很多科举方面的资料展出,有当时的出题卷、考生的试卷、各种官方文书和这个作弊夹带,值得一观。

比如馆中藏有一套光绪二十年河南乡试题目和一套完整的乡试考卷。乡试共分三场,第一场是“四书”三题,第二场是“五经”五题,第三场是“策”五道。

左面是户部发的身份证,右面是国子监颁发的文凭,两者齐全就是有了步入仕途的敲门砖。

科举制度起源于汉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除了元朝有几十年中断外,有1300多年历史,共有700余位状元、十余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旁边还有个圣旨馆,这个字才是写的最好的,明清二代专门书写圣旨的人称为“庶吉士”,而“庶吉士”必须是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大学士,擅长书法,文采飞扬。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苏轼、董其昌等人都担任过“庶吉士”,专门书写圣旨。因此,历代圣旨的字迹圆润飘逸,行文遣词相当洗练,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学术研究价值。

这里的圣旨珍藏馆里陈列着清代十位皇帝即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的二十道圣旨,为了防止圣旨假冒伪造,清代圣旨还有它特定的防伪标志:圣旨两端有两条上下翻飞的银龙,中间是“奉天诰命”四个气韵非凡的篆字,既神圣威武,又动感壮美。

科举馆、圣旨馆都在乾隆六次下江南都去的虹饮山房里,别错过哦!

作者简介: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搜狐自媒体认证专家 乐途专栏作家 携程签约旅行家摄影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