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情绪伤身!这些坏情绪可能致病,看看你中了几条
过去“病从口入”
一直被人们视作生活中主要的疾病来源
但在当今社会环境下
“病由心生”
也成为许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将情绪因素作为致病原因之一,在许多疾病的论述中都有表述。情绪与身体健康、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研究还为此找到了这种关系形成的具体物质基础。
中医对情绪致病的认识非常深入,有“五志” 与“七情”之分。
五志:为怒、喜、思、悲、恐。
七情:指怒、喜、思、悲、恐、惊、忧。
两者实质是统一的,合称为“情志”。
情志与五脏的紧密关系在中医诸多古籍中都有详细论述。比如,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不同脏腑其功能与相应情绪有关,脏腑功能的异常,会出现不同的情绪变化,而情绪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脏腑的功能。
在情绪对脏腑功能的影响方面,《黄帝内经》载,“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忧伤肺”,又说“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
情绪的变化会伤及相应脏腑的功能,损伤精气,产生各种疾病,反之,脏腑功能异常对情绪也会有影响。
除了情绪与脏腑功能之间的互相影响,许多医家也会利用情绪来治疗疾病,或通过治疗疾病来改善患者的情绪。
之所以情绪可以治病,主要也是基于中医的情志学说与五行学说,五志与五脏相对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利用情绪来调节脏腑功能。比如,悲与肺金相应,怒与肝木相应,而五行中金克木,故《儒门事亲》中提到可以悲来制怒;同理,喜与心火相应,五行中火克金,故可以喜来治悲。
1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被认为是最容易受情绪影响的器官。当出现较大情绪波动时,就容易出现胃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甚至出现消化性溃疡等消化功能紊乱的情况。
2皮肤、内分泌、心血管、呼吸等系统
情绪与皮肤、内分泌、心血管、呼吸等系统的功能也密切相关。
紧张:头发会变得油腻。
烦躁:头皮屑增多,皮肤变得干燥。
情绪低落:容易出现荨麻疹、湿疹、 月经失调等。
情绪激动: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迅速升高,从而导致高血压病,或出现心脑血管事件。
长期处于忧郁、 焦虑状态或其他消极情绪状态:会引起肾上腺素和皮质激素的分泌,同样也会加快衰老,降低免疫力,增加肿瘤发病的风险。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情绪是人的修养、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的反映。古代荀子讲“治气养生”,说的就是提高自己的修养,调节好情绪来养生,也可以称为情绪养生。通过情绪的控制和把控,保持脏腑之气充盛而平和,不随意耗散。
1培养控制情绪的能力
平日可以多读诵经典或其他书籍,培养内心在浮华世界静下来的能力,或者找个固定的时间独处,放空大脑,与自己对话,保持初心,找到生活的重心,戒骄戒躁,保持心境平和。
2学会适当宣泄
中医所说的“肝郁”,就多见于情绪得不到合理宣泄的人群。宣泄情绪的方式有多种,比如找人倾诉、哭泣,或者外出运动,与大自然相处。
3学习合理转移情绪
可以通过与三两好友喝茶聊天,或者旅游,转移注意力到积极向上的事物,或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慢慢淡化消极情绪。
4可借助外力或药物
心情郁闷时, 可以到景色宜人的公园看看花草,听听鸟声等。玫瑰花、郁金香、百合等的清香气味具有清心解郁的功效,鲜艳的颜色也可以让人心情愉悦。
总之,养成运动的好习惯,规律生活,是避免不良情绪产生或调控情绪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