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项名达《下学葊算书》“正弦公式”应用之二
清‧项名达《下学葊算书》“正弦公式”应用之二
上传书斋名:潇湘馆112 Xiāo Xiāng Guǎn 112
何世强 Ho Sai Keung
提要:本文取自清‧项名达着之《下学葊算书二》,主要介绍该书之正切余切三角函数。本文亦涉及三角半角函数。
关键词:股旁角 勾旁角 正切 余切
笔者已有文名为〈项名达《下学葊算书》“正弦公式”之应用〉谈及以“正弦公式”解勾股题,本文乃其延续。
“正弦公式”又称为“正弦定理”(The Law of Sines),其定理曰:对于任意三角形ABC,若其角分别为∠A、∠B 、∠C,其对边分别为 a、b 及 c,R为三角形ABC之外接圆半径,则以下等式成立:
=
=
= 2R。此即为正弦定理或正弦公式。
若直角三角形ABC之弦 = c,勾 BC = a,股 AC = b,以下各题皆用此三数,又依惯例,股> 勾,即 ∠B > 45o。
以下为《下学葊算书》一角之正弦表示法:
1. ∠A 是为股旁角,股旁角正弦即 sin A﹝见上图﹞。
2. ∠B 是为勾旁角,勾旁角正弦即 sin B﹝见上图﹞。
3. 半直角四十五度正弦即sin 45o =
。
《下学葊算书》之正弦公式之表示法:
清代数学界流行所谓“比例四率”,即
=
,移项得:
四率 =
。此四率之算法与正弦公式配合,故可视之为正弦公式之应用。若正弦公式为
=
,视之为比例四率,则 a为一率,sin A为二率,b 为三率,sin B为四率,通常未知数安排为第四率。
在一定程度上,《下学葊算书》能表达清代三角数学之水平。勾股定理在现代数学中本属初中课程,但涉及角之正弦、余弦及正切与三边之和差等,则成为高等数学,现代数学亦罕见此类题目。
以下各题皆取材自《下学葊算书三种‧平三角和较术‧勾股形》。
﹝一﹞有勾有股弦较求两角。
题问已知一勾股形之勾及其股弦较,求两锐角。
解:
先作一勾股形 ABC,作其内接圆,圆心为 O,联 OA、OB,又作 OE 垂直 BC﹝见下图﹞。
以直角三角形ABC 为基础,延长AC 至 K,使AK = AB,CK 是为股弦较,勾及其股弦较乃为已知数。
AO 乃角 A 之分角线,若 ∠BAK = 2θ,∠ABK =∠AKB =
(180 – 2θ) = 90 – θ,所以 ∠CBK = θ=∠OAK,∠OAK是为股旁半角。
θ 为未知数,若求得θ,两锐角即可求。
若CK 为股弦较 = c – b = s,BC = 勾 =a = r,此两数已知。又从勾股形BCK 可知:
tan θ =
=
,θ = tan – 1
。
∠BAC = 2θ = 2tan – 1
。
∠ABC = 90o – 2tan – 1
。
《下学葊算书》曰:
法以勾为一率,股弦较为二率,半径为三率,求得四率即股旁半角正切,倍之为股旁角,以减九十度为勾旁角。
用比例四率,即
=
,四率 =
。
一率 = 勾 = r,二率 = 股弦较 = s,三率 = 半径,四率为股旁半角正切= tan θ,∠BAC 是为股旁角,股旁半角为θ,而∠ABC 是为勾旁角。
四率 = tan θ =
,此式多一三率“半径”,此值为 1 则合,否则有误。此“半径”相信为配合四率而设,若基本勾股形为勾 3、股 4 及弦 5,则其内切圆半径为1。
验算:
设有一勾股形如上图,诪 A 角与 B 角为未知,已知股弦较 = s = 2 –√3,
勾 = BC = r = 1。求A 角与 B 角。
根据上式 tan θ =
=
= 2 –√3。
此处之“股旁半角”应为 15o,正切即 tan 15o,注意 tan 15o =
。
因为 tan 15 o =
=
=
=
= 2 –√3 = tan θ。
比较两式可知 θ = 15 o。
即 ∠BAC 股旁角 = 30 o。又即可知 ∠ABC 句旁角 = 60 o。
﹝二﹞有勾有股弦和求两角。
题问已知一勾股形之勾及其股弦和,求两锐角。
解:
先作一勾股形 ABC,作其内接圆,圆心为 O,联 OA,又作 OE 垂直 BC,延长 CA 至 G,使 AG = AB。∆ABG 是为等腰三角形。容易证明 ∠BGA = θ,即∠BAC 之半,求 θ 。
如上题若求得 θ,即可得两角。
今已知勾= BC = u ,股弦和 = GC = c + b =t。两数为已知。
∠BGA 即 ∠BGC = θ,从下图可知:tan θ =
。
已知股弦和GC = GA + AC = AB + AC = t,又已知勾 = BC = u。
在勾股形GBC 中, cot θ =
=
,θ = cot – 1
,是为“股旁半角余切”。
所以 ∠BAC = 2θ = 2 cot – 1
。
即可得 ∠ABC = 90o – 2θ = 90o –2 cot – 1
。
《下学葊算书》曰:
法以勾为一率,股弦和为二率,半径为三率,求得四率即股旁半角余切。如前加减得两角。
用比例四率,即
=
,四率 =
。
一率 = 勾 = u,二率 = 股弦和 = t,三率 = 半径,四率
为股旁半角余切 = cot θ。
四率 = cot θ =
=
。cotangent (cot) 是为余切。
与上题一样,此式多一三率“半径”,此值为 1 则合。
验算:
依旧用正三角形之半验算﹝见上题﹞:
设股弦和为2 + √3,勾为 1,求勾股形之两锐角。
从图可知cot θ =
=
= 2 +√3。
已知 cot 15o =
=
=
=
= 2 +√3。
比较以上两式所以θ = 15o,即 ∠BAC = 30o。
又即可得 ∠ABC = 90o – 30o= 60o。
﹝三﹞有两角有股弦较,求勾、股、弦。
题问已知一勾股形之两角及其股弦较,求勾、股、弦之长。
解:
先作一勾股形 ABC,作其内接圆,圆心为 O,联 OA、OB。勾股形 ABC 之勾长为 a,股长为 b 及弦长为 c,皆为未知数。
以直角三角形ABC 为基础,延长AC 至 K,使AK = AB,CK 是为股弦较,若 ∠BAK = 2θ,∠ABK =∠AKB =
(180 – 2θ) = 90 – θ,所以 ∠CBK = θ =∠OAK,∠OAK是为股旁半角。
若CK 为股弦较 = c – b = s 为已知数,θ 为已知角﹝若两角已知,则θ 亦必可知﹞,又从勾股形BCK 可知:
cot θ =
=
,a = s cotθ。
又延长 CA 至 G,使 AG = AB,连 GB。
以下为勾股形之股弦和较图:
GC 即c + b 是为股弦和。
在 ∆BCK 中,tan θ =
=
,a = s cot θ。
在 ∆BCG 中,tan θ =
=
。
所以 c + b =
=
= scot2 θ﹝因为 cot θ =
﹞。
《下学葊算书》曰:
法以半径为一率,股旁半角余切为二率,股弦较为三率,求得四率即勾。又以股旁半角正切为一率,余切为二率,股弦较为三率,求得四率即股弦和。乃与股弦较相加折半为弦,相减折半为股。
用比例四率,即
=
,四率 =
。
一率 = 半径,二率 = 股旁半角余切 cot θ,三率 = 股弦较 = s,四率为勾。
股旁半角正切 = tan θ。
四率之勾 =
,即勾 = a = s cot θ。“半径”之值为 1 则合。
又另一率 = 股旁半角正切= tan θ,二率 = 股旁半角余切 cot θ,
三率= 股弦较 = s,四率为股弦和。
四率之股弦和 =
= s cot2 θ。
因为股弦较= s,股弦和 = s cot2θ,
所以 弦 =
(s cot2θ + s) =
s(cot2 θ + 1) =
s(csc2 θ) 。
股 =
(s cot2θ – s) =
s(cot2 θ – 1) 。
第二部分之四率术无用半径为 1 之值,因为连带未知数四率已全。
验算:
依旧用正三角形之半验算:
设股弦较为2 –√3,已知股旁半角 = 15o。又已知cot 15o = 2 +√3 及
csc 15o =
。可知:
勾 = a = scot θ = (2 –√3)(2 +√3) = 4 – 3 = 1 。
弦 =
s(csc2 θ) =
(2 –√3)
=
(2 –√3)
= 2。
股 =
s(cot2 θ – 1) =
(2 – √3)
=
(2 –√3)
=
(2 –√3)
=√3。
与已知答案合。
﹝四﹞有两角有股弦和,求勾、股、弦。
题问已知一勾股形之两角及其股弦和,求勾、股、弦之长。
解:
所用之图与上题相若。GC 即 c + b 是为股弦和 = t。勾为 a 为未知数。
从勾股形 BGC 可知 tan θ =
=
,即可得 a = t tanθ。
又在勾股形 BGK 可知:
cot θ =
=
,c – b =
,将 a = t tanθ 代入得股弦较得:
c – b=
。
《下学葊算书》曰:
法以半径为一率,股旁半角正切为二率,股弦和为三率,求得四率即勾。又以股旁半角余切为一率,正切为二率,股弦和为三率,求得四率即股弦较。如前加减得股弦。
用比例四率,即
=
,四率 =
。
一率 = 半径,二率 = 股旁半角正切 tan θ,三率 = 股弦和 = t,四率为勾。
四率之勾 =
,即勾 = a = t tan θ。“半径”之值为 1 则合。
又另一率 = 股旁半角余切= cot θ,二率 = 股旁半角正切 tan θ,
三率= 股弦和 = t,四率为股弦较。
四率之股弦较 =
= t tan2 θ。
因为股弦和= t,股弦较 = t tan2θ,
所以 弦 =
(t+ t tan2 θ) =
t(1 + tan2 θ) =
t(sec2 θ) 。
股 =
(t– t tan2 θ) =
t(1 – tan2 θ) 。
勾 = t tanθ。
验算:
依旧用正三角形之半验算:
设股弦和为2+ √3,股旁半角 = 15o。
已知勾 = a = ttan θ = t tan 15o = (2 +√3)( 2 –√3) = 4 – 3 = 1。从上可知:
弦 =
t(sec2 θ) =
(2 +√3)
=
(2 +√3)
= 2。
股 =
t(1 – tan2 θ)
=
(2 +√3)
=
(2 +√3)
=
(2 +√3)
=√3。
与已知答案合。
《下学葊算书》提出一条非常重要之三角公式:
观此四题,知股弦和较之比例,与股旁半角余切正切等,而比其勾者,即半径也。
文意指一勾股形 ABC,所对之边分别为a、b 及c,则
=
。
证明:
从前题可知股弦和 c + b=
,股弦较 = c – b = s,即可得:
=
,其中 θ =
。其实
可化简为 cot2 θ。
﹝附录﹞勾股定理之别证法:
参阅第三题之〈勾股形之股弦和较图〉,∆BCK 与 ∆BCG 相似,对应边之比例相等:
=
= tanθ
=
= tanθ
因为
=
,所以 a2 = (c – b)(c + b)
c2 – b2 = a2
c2 = b2 + a2。
证毕。
至于所谓“而比其勾者,即半径也”,即以下之两式:
第三题四率之勾 =
,半径 =
。
第三题四率之勾 =
,半径 =
。
即 半径 =
=
。
若半径 = 1,则左勾 = s cot θ,右勾 = t tan 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