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只适合在家里呆着,可是呆在家里吃什么?

中国人已经很简单的把所有的节日都总结成一个字了:吃!

伏天也不例外: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大饼卷鸡蛋,

其实,老羊最早对伏天的认识是: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

庄稼人没办法,每天想着的都是种地的事。

人生来就是受苦的。

夏天有冰雹、风灾、涝灾,庄稼被毁了,三伏天还能补种荞麦,

这是一年里最后一次种可以叫做粮食的庄稼了。

过了三伏,其他的粮食都不能种了,因为很快就冷了,生长期不够。

不过,老羊也怀疑这件事,南北方气候差异那么大,种地这事应该没有这么绝对。

至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都是鼓励那些优秀的人们刻苦进步的,

一般的普通人都不那么做。

伏天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只适合在家里呆着。

三国时候的诗人程晓写过一首《伏日诗》:

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

今世褦襶( nàidài)子,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嚬蹙奈此何。

摇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传戒诸高明,热行宜见诃。 

这么热的天,就不要去别人家串门了,穿的少,不方便。

还有:

“初伏炎炎坐汤釜,长安行人汗沾土”(宋·张耒《初伏大雨呈无咎》)

“”炎天三伏经初伏,火烈石焚疑此时”(宋·白子仪《初伏后偶书呈抑之》)

三伏相仍,徂暑彤彤。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晋.夏侯湛《大暑赋》)

这些诗句描述的无不是伏日挥汗如雨,路上人车稀少,

人和动物都要躲在家里的苦热情状。

酷夏,苦夏。

据说中国要给夏历(农历)申遗,因为中国古代日历太精准了。

最早的关于伏天的记录是战国时的《阴阳书》,

《历忌释》里解释:立夏火代木,木生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

庚者,金也。

金遇到了火就要伏下,说好的“真金不怕火炼”呢?

关于吃,也有来历:

《史记·秦纪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御蛊。”

也就是说,2600多年前的秦国人进入伏天时,通过吃狗肉强身健体,用以防暑和驱疾。

进伏吃狗肉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末,清朝不吃了是另有原因。

《汉书》曰:“东方朔为郎,伏日诏赐诸郎肉,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当早归,请受赐。’即怀肉而去。”

汉武帝不高兴了,说:赐肉不待诏而去,何也?

你拿了我的肉,你还没听我讲话你就走了,为什么呀?作检讨吧!

东方朔说:我拿剑割肉,多豪爽呀,割的不多,我多么廉洁呀,回家后给妻子吃,显得我多仁义呀。

汉武帝笑了,让你做自我批评,你居然自我表扬。

后来有人考证皇帝赐给东方朔的肉是羊肉。

为什么三伏天这么热还要吃狗肉、羊肉这些大热的食物呢?

据说是以热制热,也是中国传统养生办法。

也有不吃肉的。

南北朝时期的宗懔写了一本书叫《荆楚岁时记》,

书里说: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

伏天吃汤饼(面条),是能够躲避邪恶,

汤饼莫非也是饺子?

我煮的是饺子,盛出来的却是片汤,

这个生活的真相也有渊源?

作者还注释: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

则伏日汤饼,自魏已来有之。

曹丕的时候就有了。

现在有空调、有风扇,伏天也没有过去那么辛苦了。

夏天的饮食还是以清补为主,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多吃一些西瓜、鱼肉、木耳、青菜、绿豆什么的。

不过,如果有人约吃涮羊肉,也还是非常乐意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