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教师“300字评语”,不如直接“改一字”

【家教智慧 第967期】

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教师“300字评语”,不如直接“改一字”

据11月12日钱江晚报报道,杭州某小学五年级一语文教师,被学生评价为“神仙”,因为她批作文像写论文,全班36位同学,每次批完作文本,评语都超过一万字,平均一篇作文写300字。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她至少要反复看四五遍,再花十多分钟批改,通常一节课时间最多批改3篇作文。这种做法她已坚持了26年。
26年如一日,对学生作文精心批阅,应该说,这位语文老师是敬业的,对学生是负责的。但是,26年来,该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批阅,重点却放在评语上,每篇作文都要写300多字的评语,我以为,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对学生作文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太大的直接作用。
旬子曰:“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都是改中来”,更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写好文章的共识。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批阅作文一是“改文字”,二是写批语,这是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两个规定动作,二者缺一不可。批改就像果农剪果树一样,是对学生字词句段直接进行“修剪”该去的去,该删的删,该调整顺序的更换顺序,使其作文“焕然一新”;批语则是对作文的总的评价,总的指导,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给学生今后写作指明宏观的发展方向。
教师对文字的直接“修改”和评语都对提升学生作文写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以为,教师对作文的常态批改,重点和关键应放在“改正”上,而非是放在写“评语”上。具体到学生的每一篇作文,真正促其写作水平快速提的,不是教师的评语,而是直接的批改。
小学课文中,选录过作家肖复兴的一篇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的是他上中学时,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给他批作文的事。
文中写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 这个动词,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随后,肖复兴又写道: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从叶老先生对肖复兴的作文批阅来看,评语的作用重在激励,字不在多,而在“准”,在“导”,正是这个简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而对作文写作的具体指导,则在于批改。就象叶圣陶先生那样,一字一句地改,这个改就是指导,通过改,使学生产生对比,感悟:“《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所以,要想快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批阅作文,“300字评语”,不如直接“改一字”,批语不在多,而在精,在准,而真正的批阅功夫,则应下在对学生作文的字斟句酌地改正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