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在兴业里听龚秋霞的《秋水伊人》

昨日下半日,在重庆南路大隐精舍讲《老早上海人哪能过年》。
讲好出来,就随便走走。穿法穿法,不知不觉又走到南昌路上去,经过一见图书馆。
看到一见图书馆,我又想起前年(要讲前年了)我的读者陈南阳先生为我提供的易老先生的线索。
陈先生讲他老早住在兴业里。于是我又想起旧年年底参加过一个食品二店100周年的活动,最早的食品二店就在陕西路转弯角子上,那时叫“万兴”的。造环贸,吤好房子也统统拆光。
万兴隔壁就是兴业里,淮海路967弄。兴业里是兴业银行买的职员住房,也是老好的房子,也拆光了。
我有一个中学同班同学,姓钱的,就住在那里。我去他家白相过好几次了。
还记得1967年的那一次。
我们几个只有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在他家里偷偷听唱片。
好像也是下半日。
我们几个轻手轻脚上了幽暗的楼梯,来到他家幽暗的前楼,啥事体不做,先拿房门窗门关紧,窗帘拉好。
然后,钱同学从阁楼里搬出了他父亲冒险留下来的601留声机和三四张胶木的78转唱片,把音量调到最小,听将起来。
里面就有《秋水伊人》这首歌,第一次听这么软绵绵的歌,与平时高音喇叭里的革命歌曲迥然不同,因此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真是词曲唱俱佳,那种隽永的幽怨紧紧地摄住了我少年的心。
还记得,那唱片的封套是牛皮纸上单色黑印,有一个美人头像,这在当年可属珍稀。
网上找来的照片确实红封套的唱片
记得词曲作者是当年就已大名鼎鼎的贺绿汀,即《游击队之歌》词曲作者。
写了这么革命的歌曲也没用,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贺先生正在被批斗。
演唱者的名字写成“龚美人”,介绍里讲与王人美齐名,早于周璇白虹。
狠后来狠后来,才知道这是大上海一代影星龚秋霞,签约百代。而且,伊就是阿拉上海人呢。
龚秋霞生于1918年,是崇明浜镇人,原名叫龚莎莎、龚秋香。
家住在大桥东堍灵龙街,因有一所香火鼎盛的城隍庙而称为庙弄。
浜镇是崇明“桥庙堡浜”四大古镇之一。
龚家是浜镇“龚郭赵黄”四大望族之首。
据说龚秋霞的父亲二宝是酒店职员,后在上海为外国人当厨师,母亲懂英语,为洋人照看孩子。
想想一个普通民国人家,文化底蕴还是深厚。
资料上讲,龚秋霞14岁加入上海梅花歌舞团,就开始闯荡大江南北,远涉东南亚各国巡回献演。
1936年,18岁的她就初涉影坛,参拍《父母子女》。翌年,她主演了由夏衍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压岁钱》。
到1942年,龚秋霞在电影《古塔奇案》中演唱《秋水伊人》,也只有24岁,竟已有一番稔熟。
真是百听不厌,一点也不输给蔡琴。
她演过的电影还有狠多。比如《蔷薇处处开》、《四千金》、《四姐妹》、《寸草心》、《雷雨》、《豆蔻年华》和《三笑》。
后来,龚秋霞随丈夫胡心灵赴港定居,继续活跃香港影坛。她的最后参演的一部影片是香港长城公司与浙江电影制片厂合摄的古装故事片《胭脂》,摄于1980年。
为此,据说当年已经62岁的她还来过杭州拍外景。只可惜咫尺天涯,她好像并未回过崇明岛。
2004年9月7日,龚美人仙逝香江,享年88岁,俗称“米寿”。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能留下的只是艺术,功名富贵,何足道哉。
回到家还算是午后。
打开电脑,再听《秋水伊人》,一遍又一遍,依然动人。
80年前,上海人讲国语讲到她这个程度,已经相当出色。
尽管她唱到“梦魂无所依”的“所”字,“几时你会穿过那边的丛林”的“穿过”,以及“来安慰我这破碎的心”的“来”字的时候,还是袅袅乡音。
尤其是第二个字“穿”,依稀听得出她的岛上乡音。
不过听得出,她咬字咬得相当真诚,这份真诚还是令人感动不已。

秋水伊人 龚秋霞 - 百年经典

附《秋水伊人》歌词:
望穿秋水
不见伊人的倩影
更残漏尽
孤雁两三声
往日的温情
只换得眼前的凄清
梦魂无所依
空有泪满襟
几时归来呀
伊人哟
几时你会穿过那边的丛林
那亭亭的塔影
点点的鸦阵
依旧是当年的情景
只有你的女儿呀
已长得活泼天真
只有你留下来的女儿哟
来安慰我这破碎的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