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美学: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二)

今天开始讲汤感审美的主客体。

汤感审美的主体

汤感审美的主体是人,这一点似乎没必要再废话。但也不能否认并非所有人都有能力成为汤感审美的主体。所以我们需要给“人”加上一个定语——【有(汤感)审美直觉】的人。

解释下,“审美直觉”即“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直觉收获审美快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在于收获审美快感之前要先进行审美判断,而生理快感则是直接条件反射,前期没有什么判断过程。

审美判断并非是要拿什么具体的审美标准去对标,而是要为能否获得审美快感给出一种猜测性的推断。这种东西更多的是依靠审美经验,而初习审美也常常判断失误,所以要师从。

如果一定要为审美判断给出个依凭,个人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产生与现实生活的疏离感,即现实超脱感。也就是审美对象多大程度上能赋予你超脱现实的感受,这种感受越强烈,审美预期越大。比如当你被雪山的高大与圣洁所震撼,被大海的浩瀚与善变所折服,被花朵的芬芳、美丽所倾倒,在那一刻你是脱离现实的,获得了某种超脱感。虽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美对象(后文言及),但也与个人的审美能力正相关。

审美能力需要后天启蒙与培养,而少有先天就具有的审美能力。天生的只有生理本能,而审美直觉需要本能做基础。生理快感在本能获得满足时产生,而审美快感超越了具体的生理本能与现实功利性(功利,保值增值、保健养生之类也)。

如此不进行专门的启蒙与培养是很难达到的。很多自悟不得者就往往停留在了“本能”与“现实功利”的层面:动辄就只能用好喝不好喝评价口感,用价格去衡量价值,追溯原料、工艺、仓储去作证价值……,统统是未得汤感审美之门径

审美能力一旦获得,朝暮精进至日用而不知,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无意识或下意识的直觉判断。重新审视,你会发现它的确不是本能层面或带有功利性的,而这就是审美直觉

陈丹青在看到那幅《海边渔夫》时,就莫名觉得好,甚至都明确知道自己说不出好在哪里(到现在他也没说清)。他将那幅小小的印刷品装裱上框,日日观摩。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喊来了刘小东,也不说干啥。刘晓东在屋子里溜达,逐一看着他挂在墙上的画,最后停在了那幅小画片前,用陈丹青的原话就是——

看了好久,

一脸痛苦,

然后声音软下来,轻轻地说:“我操!画得太好了……”

——《局部 I》陈丹青

据他说后来才知道那是梵 · 高早期的未完成作品(拜托,还是未完成作品)。

显然,陈获得了审美快感,——高级的审美快感。不可言说,或难以言说正是审美内向性的表现。刘的反应足以印证陈的审美直觉是对的,至于到最后考据出是否为梵 · 高作品已经不太重要了。

审美需求,产生于审美能力建立之时。有审美能力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审美需求,只是某些客观条件会限制、压抑这种需求的满足。而不具备审美能力的人则很难拥有真正的审美需求,他们至多会产生审美渴望审美渴望对应的不是审美行为,而是审美学习。但很多人不会(其实是不屑于)去学习,最后只满足于去佯装审美,而成为了某种普遍意义上的审美假象虚假审美

有人更是直白:“我喝不出你所谓的层次、起落、变化,只是能喝出它好喝!我觉得就够了。”我很欣赏这种诚恳,至少人家明确定位于用感知本能来喝茶,——只用感知本能来喝茶,不屑于什么汤感审美,——这倒让我省了很多话。

审美直觉还涉及到人的审美敏感度。对审美过程越谙熟,对过程中的信息捕捉就越自如放松,越细腻精微,越详实充分。可见,谙熟审美过程提升了审美敏感度,但它总有一个感知上限,就是对没有经验过的领域、内容、深度往往是无感或不敏感的。这就提出了——只有经历种种才有审美种种的可能

虽然我不大情愿,可我必须承认,但凡能呈现至真至美的往往是经历坎坷者居多。远的司马迁、李白、苏轼、李清照、赵之谦、徐渭,近的沈从文、张爱玲、老舍、史铁生,国外的卡夫卡、梵 · 高,你熟悉的罗大佑、李宗盛、蔡琴,无不是一言难尽。究其原因,可能正是他们积累了更多可被同构的人生情感素材供筛选打磨,很多已超越了你的生活经验,足以打动你 。但你未曾真正经历过,又何谈感同身受?而你又真的想经历么?

所以,算是友情提示吧——审美,要懂得适可而止。同样,你或许也能明白,成为汤感审美的主体没那么简单,入茶汤深似海,万劫不复回头路。要不还是用本能喝喝茶算了……

至此,汤感审美主体已经说得差不多了,但还是有个问题需要提一句。

具有一定哲学思辨能力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

既然审美要超越功利性,那审美需求本身算不算功利性呢

康德自己挖的坑儿连他自己都没给填上。但就个人经验而论,我倾向于认同审美需求具有功利性,但这种功利性的目的指向是现实疏离感。换种说法就是审美需求对应一种更高级的功利目的——超越现实

好了,审美主体就讲到这里,下次我们讲汤感审美对象。

对了,陈丹青就自己说不清为什么喜欢那幅画而一直耿耿于怀,至今还称那幅画为“沙滩上的小混蛋”……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开汤美学: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一)
开汤美学: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品茶家?
开汤美学:宣泄与抒情
申瑞老师
(开汤品鉴教学咨询)
(0)

相关推荐

  • ♥♥克罗齐美学思想

    引用 克罗齐美学思想 "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理沦 克罗齐(BenedettoCroce,1866-1952),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出生于维柯的故乡.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一 ...

  • 为什么要非功利性读书

    为什么要非功利性读书

  • 亲妈的毒舌

    这是一节开放式构图摄影课,拍着拍着,发现有人一直把手藏起来:"我妈说我的手就是劳动人民的手." 有人说因为老妈的话,谈恋爱的时候都把手藏起来,牵手都在天黑以后. 有人对自己的脚不满 ...

  • 康德美学观(下)

    美或者审美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感体验,美好的事物更是让人迷恋并沉浸其中,但对于美的本质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历史走到康德的时代,这位伟大的思想者也在心中思索着美的本质.对于审美和美感,康德找到了它们的共性和 ...

  • 「 弎 無 坣 - 浅谈美」

    刘唐敏 99年生人 湖南三无闲散人士 自由书者 入过一些展 拿了几个奖 作品曾被书法报.中国书法网.书法杂志选登 被中华珍宝馆收录 石开先生题斋 "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 ...

  • 德然养生:哲学比照顾升官发财和吃喝美多了!

    ​我坚信哲学比让人升官发财和照顾吃喝美得多了! 德然养生荐读原题: 哲学不能升官发财,不能照顾吃喝,要哲学干什么?看完下面的这10段话,可能你会有所醒悟. 01 古代的圣贤认为,对于天地万物.宇宙人生 ...

  • 当前美学研究的三大理论问题

    当前美学研究的三大理论问题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10 05:46 作者:余开亮,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在当前美学研究中,反思与突破现代性美学体系可谓是其一大特征. ...

  • 新媒体语境下文学生产的“去文学化”

    作者:韩 伟 带着互联网基因的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手段,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而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性生产,在新媒体的裹挟之下,从阅读群体.写手阵营到作品数量,都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形成了文学史上从未 ...

  • 开汤美学: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一)

    这是些涉及汤感审美本质的元问题,其实早该讲了,拖到现在是因为没找到下嘴的地方.直到又系统地梳理了一遍美学理论,才又动了这个念头-- 会比较琐碎,--但就这么琐碎了,怎么地吧!! 汤感审美 " ...

  • 开汤美学: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三)

    讲了汤感审美的主体,今天讲汤感审美的客体,审美对象. 汤感审美的客体 汤感的审美客体或者说审美对象是什么? 是茶么?--不: 是茶汤?--也不准确: 是汤感,--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汤感. 所谓" ...

  • 开汤美学: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四)

    今天是一个大话题--汤感审美的意识形态. 汤感审美,偏正关系的动词短语:意识形态,不明觉厉的概念大词.我们的节奏就是:动词,大词,动动大词,动大动大动动大词~~ 所谓意识形态,"是系统自觉反 ...

  • 开汤美学:写在《汤感审美问题》后面

    不觉又写了个专题系列,--<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 别人家奇怪:"大中秋的都在忙着卖茶,你却写些换不得吃穿.变不得现的东东作甚?" 借用新书<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

  • 开汤美学:共情 —— 审美的终极能力

    共情,一个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心理学概念,如今已被各个领域熟悉与使用. 其实关于共情,我们更熟悉的说法还有同感.移情.同理心.投射.通感,它们涉及文化艺术.教育交流.经济金融等. ...

  • 开汤美学:汤感的最大公约数

    我似乎触碰到了一只房间里的大象,-- 茶行业这个房间里的大象 - - 那就是对于茶的追求,人们愈来愈趋向于达成某种共识,比如原料产区.加工工艺.仓储环境等,这都还好.而在这所有的共识里,我最不要接受的 ...

  • 开汤美学:汤感无上限

    何为"汤感无上限"?通俗地讲就是"没有最好喝,只有更好喝!!" 此言一出,--好狂妄~~ 不过看当代茶界的汤感研究基本还处于边缘领域,尚未真正起步.所以我说这话 ...

  • 开汤美学:图释“汤感标准浓度”

     下周开课,正在重新梳理教案,其中有关"标准浓度"的概念已经比较完善了想到之前曾图释过"茶叶的浸出过程",那么这次也用图例的方式为大家解释一下"汤感的 ...

  • 开汤美学:浓度钝感

    当年还未投身于品鉴研究时,已有机会在一些茶会中泡茶,与会者也不乏一些知名前辈.出于礼貌,上手前我总会问上一句:"您是喝浓点儿,还是淡点儿?"应该也是出于礼貌,前辈总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