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沟通的关键是什么?
今天带娃去复诊。
娃这次生病,有传染性,这也是为什么要在家隔离两周的原因。上周已经复诊过一次,医生说继续恢复就好。这次再来,最主要是想知道孩子是不是痊愈了。其次,要回幼儿园上学,需要一张康复证明。
看病是在总院,永远人满为患。复诊是在离家近的分部,平时非常冷清。这次还是去的分部。
以上是背景。
到了挂号,进诊室。空荡荡没有人,不知哪里有人喊了一嘴,医生才从某个屋子出来。
我说,「大夫,我带孩子来复查,您给看看好了没有。」
医生拿过我手里的医疗手册,翻了一下说,「你那个小蓝本呢?」
我说我不记得有小蓝本,上次来复诊也是用的这个粉色的本子。
医生立马抬高音调,「那不行,那我给你开不了诊断书!你得去总院开!」
我说,「去总院开也行,那先看看孩子怎么样了吧。」
医生问,超过四天了吗?我说,已经两周了。
医生说,「那肯定没事了啊,有事早就有症状了。」
我已经有点莫名了,耐着性子说,「那你先给看看各个症状是不是都没事了吧。」
医生又说,「可我开不了诊断书啊!」
我这个暴脾气,内心已经跑过一万头草泥马。用修炼了三十几年的涵养压着火说,
「大夫,我知道你开不了诊断书,我可以去总院开。但是,第一,我号已经挂了,你是不是先帮我确认孩子真的痊愈了没有,别没痊愈我跑一趟总院也是白跑。第二,我一个当妈的,现在最关心的不是诊断书,是我孩子病好没好。」
然后医生扭头就进屋,检查,写病历,确认。2分钟完事儿。
把这段小插曲写出来,并不是想说这个医生不好。事实上她也算是提前给了我有用的信息,并且有认真的做复查。
我想说的是,人和人沟通,底层逻辑,也就是实际需求,非常重要。
在这场对话里,我从头至尾没有主动提到过「诊断书」。
但从医生的角度,她认为的底层逻辑,也就是我的实际需求,是「诊断书」。所以才会一直纠结在「我开不了诊断书」这件事上。
我猜,她应该是面对过无数这样的需求,才会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来复查的人,都是要开诊断书的。
习惯的力量非常强大,以至于,她忽略了我前后三次「先看看孩子」的要求。
这种缺乏底层逻辑了解的沟通,不但效率低下,而且特别容易产生矛盾。
再举个例子。
在香港的时候,境外转账数目比较大时,需要本人到柜台操作,之后还要接听电话核对信息才能放款。而且三次不接听,转账就会作废。
有个客户,因为一笔重要又紧急的转款特地飞香港,紧接着就飞回大陆,怕耽误了接听电话,特地请我帮忙,提前安排好打电话的时间。
我呢,就直接去找后台的同事跟汇款部门沟通,特地说明客户的情况,然后指定了几个时间来打这个核对电话。
结果,我明明盯着同事打过这个沟通电话,结果还是客户没有在指定时间内接到核对电话,差点耽误事。
我心急火燎地去找后台同事,我刚说,李总的汇款还没有转出去。同事就气急败坏的说,你看见我帮你打电话了呀!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啊!
我赶紧解释,「Jessica,我没有说是你的问题啦。你已经帮我很多了,我只是想请你再帮忙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没办法,这个客人对我很重要,只有你能帮我啊。」三言两语把她哄好,解决了这件事。
在这场对话里,我的底层逻辑是「我不关心是谁的责任,我的需求是赶紧解决客户的问题」。
而Jessica的底层逻辑是「我不关心客户,我的需求是证明我自己没有责任。」
毕竟是我求人办事,所以是我来迎合Jessica的需求,从而再完成我自己的需求。
但如果我没有察觉到Jessica的真正需求,可能三句两句就吵起来了。
基本上男女朋友和夫妻之间吵架,很多时候也是没搞清这个逻辑。
老婆回家抱怨职场里的同事勾心斗角,自己吃亏。她可能并不是要老公教她怎么做人,听两个小时职场指导,而是希望得到一些温情(而不用当真)的话语,比如「别跟她们一般见识,还有我呢。」「这破班不上了,我养你!」,或者是一个拥抱和一句玩笑。
闺蜜之间吐槽,也并不需要分什么正邪对错。只要姐妹们一起骂贱人就好了。
因为这些时候,她们真正的需求,是「有人无条件站在我这边」的感觉。
底层逻辑清楚了,凡事都迎刃而解。
后台有很多做代理人的朋友问我,怎么做好这一行。
我想说,每一次的沟通,每一次的销售,你都能很快抓住对方的底层逻辑,就先成功了一半。这是能力的部分。
同时,你尊重对方的底层逻辑,去满足真正的需求,就成功了另一半。
愿这世界沟通无碍。
#关哥说#
嗯,娃终于好了,我可以解放了。明天开始恢复正常更新,撒花撒花~
关于解压的方式,收到了好多,没办法一一回复了,一并感谢大家,鞠躬。
另外有不少同学反映很久没收到推送,结果收到文字推送才发现错过好多。
大家可以点击「关哥说险」的头像,这两个都点上基本就没问题了。
选保险不想被坑,看看这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