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走亲戚,住下吃饭才是亲—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12)
【家教智慧 第372期】
过年走亲戚,住下吃饭才是亲
过去,春节后走亲戚,是要“住下”的。“住下”的意思就是要在亲戚家吃饭后再回家。
为什么要“住下”?其中一个原因是交通不便,要走着去,要花很长时间,这不仅是步行速度慢,过去的门道路也不方便,不像现在的大路,又直又平又好走。过去的路,都是蜿蜒曲折,崎岖不平的。就算距离比较近、比如十里左右的亲戚,没有一个两个小时是走不到的,来回要四五个小时,况且要带着大孩子、背着中孩子,抱着小孩子,走到亲戚后不吃饭接着返回来是不现实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越来越方便,从自行车到电动车、摩托车再到现在的汽车,走亲戚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更加之人们忙于工作、忙于赚钱,时间金贵,于是时下很多人走亲戚不再“住下”了。提前设计好走亲戚的路线,将礼物放好,走到哪家,放下东西,说两句话,喝两碗水,就走,甚至有些年轻人,放下礼物,连屋门都不进就赶下一个亲戚了,走亲戚演变成了礼物大迁移。亲戚是走得快了,但亲情却好像变得淡了!
因此,在我看来,过年走亲戚,讲究的并不是“礼”尚往来,更是亲情的交流。
前些年,我有一个老姑,八十多了,每年去看她,都是要“住下”的。
有一年大年初一下大雪,一连下了几天,下完大雪又化雪,白天化雪晚上冻,那时的路不是现在的水泥路,一冻一化,弄得道路泥泞,不要说自行车走不动,就是显行都非常困难,走不几步鞋上就会粘满泥巴,再走就把鞋给粘掉了。一直到了正月十三,才算有了“路眼儿”(我们这里方言,指雨后道路凉得差不多,不粘鞋了),我才去看老姑。
走到老姑家,老姑第一句话就是“哎哟哟,我的侄儿,你怎么才来呀!”我说:“姑啊,对不起,您别生气,这路实在太难走了!今天我也是走着来的,你看,我一路小心,这不半条裤子上还是粘满了泥!”表嫂见我有些尴尬,接过去说:“表弟啊!你姑不是生你气,而是怕给你留的好菜搁坏了,今年过年杀了个鸡,你姑先给你留下了一盘,无论谁来都不让动,这不,光回锅就回了三回了(那时没有冰箱,鸡、鱼、肉之类,隔几天就要回下一锅)你姑整天念叨,你怎么还不来呀,再不来,鸡可就真得要不能吃了!”我听了,两眼变得湿润起来:二十出头的我,在心里一直以为,走亲戚就是例行公事,没想到,“我”在老姑眼里还这么重要,这真是姑侄情深啊!回想一下,每次走姑家,老姑都会亲自迎出门,亲手接过我拿的礼物,接过去之后,就开始翻看,只要有饼干之类可吃的点心就会立马拿出来吃,而同时来到其他亲戚,拿来的礼物,无论多么高级,她都看也不看。原来,我这个娘家侄儿和其他亲戚不一样啊!我拿的东西是给她吃的啊!再后来,我每次走姑家,都会到商店专门挑选一些适合老姑口味的可口点心!当然,无论我多么忙,时间多么紧,我都会抽出时间,去吃老姑给我留的鸡!
所以,过年走亲戚,你给我两瓶酒,我还你四盒茶,礼物虽不少,却无几句话,这样的礼物交换,便失去了走亲戚的意义。
过年走亲戚,讲得是“礼”尚往来,亲情沟通。礼物再贵重,自己不会说话,亲情是叙出来的,走亲戚是去做亲情的交流,而不是去做礼物交换。因此,走亲戚,礼物一定是要拿,作为客人,送方不必讲究贵重与否;作为主人,收方也不会在意是多是寡。在当今这个物质丰裕的社会,“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重“的表现是什么?那就是今天你到我家住下,明天我到你家住下,特别是家中如果有老人,那你一定要住下——住下吃饭,方才是对老人最好的看望与最大的尊重!
过年走亲戚,要“住下”!“住下”吃得是不仅是饭,更叙的是情!住下吃饭的亲戚,才是至亲至近的“真亲戚”!
相前链接:走亲戚为什么要“作假”—春节要告诉孩子的那些事(1)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