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笔记:毓璜顶俯瞰着的老城中心
梁东方
从毓璜顶俯瞰下去,山海之间,烟台老城一览无余。
在第一座城市采取用新城覆盖老城的做法以后,几百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建筑在地表的痕迹就日渐其少了。不过,在一些城市,尤其是一些偏僻的,不在传统的交通中心地带的城市,还是多少能保留下一些老城的痕迹的。
烟台作为如今声名日隆的海滨城市其实一向以来在国内的地位与名号都波澜不惊,现在的沿海优势一直以来都是偏处一隅的劣势。只是到了最近这些年,内陆的污染日渐严重,人们才突然发现,北方最后几个宜居城市实际上都在海边,烟台威海青岛都在伯仲之间,都是好地方。
而因为大海和山地之间的地域狭长,采取覆盖老城盖新城的传统方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所以烟台的发展很自然地采取了沿着海岸线延伸的方式。这样就使得老城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持了更多的旧有的存在感。尽管如今在烟台山下开埠之初的老房子也拆了不少,老照片里的老街老巷的旧日景观已经很难寻觅;但是随后的历史建筑沿革中,大多数老房子还都保持着自己原来的样子和位置。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房子,上个世纪末的房子,远还没有被新式的高楼大厦完全替代和覆盖。
虽然已经有很多建筑被拆除,建成了占地面积很大的某某广场商住楼群、什么什么小区;但是在烟台山和毓璜顶之间的老城,作为城市中心的地位今天依然可以分明感受得到。
起源于1890年的毓璜顶医院,有中世纪的城堡建筑风格。实际上是历史上多次重修重建的最后结果,是功能齐全的现代建筑。它巧妙地构筑了多门的环形格局,在楼层平台上展开的花园式庭院,成功地解决了寸土寸金的医院中病人和家属在户外相对宽松环境里的置身之地的问题。这座褐色的异域风格建筑的存在,本身就是烟台历史的一部分。
旁边的烟台博物馆少年宫等自然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苏式建筑格局,不过展厅里也已经与时俱进,有了一系列的现代化声光电与网络设备与手段。对于烟台本地历史的展示,有大量实物图片文字和立体造型的实景模拟。慢慢走下来尽管让人很是疲劳,但是对于烟台的了解也会由此而深入到时间深处去。
马路对面的天后宫据说是与烟台开埠的历史一样长的古老建筑,是以航海为盛的福建人的福建会馆。在烟台长大的作家冰心,曾经在回忆里屡次提及福建会馆,她作为福建出生的闽人后代随着做海军军官的父亲去那里的印象,很深。现在的福建会馆也就是天后宫同时是烟台博物馆的一部分,为烟台民俗博物馆。作为一处保持着古老建筑格局和样式的院落,它也像在别的大城市的老院子一样,逐渐沉没到了周围的高楼形成的“井”中。还好的是,周围还有些平房胡同,有些七八十年代的三四层的楼房街区,从建筑格局上相对还没有那么突兀。
在烟台的这些老街上骑着共享单车漫行,常常可以看到临街店铺中作为日常生活之需的诸多食品物用,它们不是作为旅游点旅游城市专门针对游人的设计,使人更从容,更没有压迫感。这是作为生活中的街巷而不是作为旅游点的街区予人,特别是予我这样外来之人的平和的福利。
这样走走停停,看看转转,在街边上吃点什么,喝点什么,很快就到了烟台山,到了海边,到了最能代表烟台的传统景观里。滨海对山的两三层楼房组成的海滨老街,已经成了钟表博物馆和现场展销点,烟台美术馆里的展出场地也在窗外剧烈的阳光映照下的清凉的建筑之内。那些画家在安静状态里的精雕细刻充满了时间与光阴属性的作品,在这样普遍匆匆而至匆匆而去的游客状态的观看者眼里,总是来不及细看的。他们现在所要的不是安静的生活,而是窗外的大海的风景。
不过,还是有在户外打出了明显招贴的朝鲜画展,以这个名字吸引了不少这样匆匆的游客。绚丽的颜色和一丝不苟的工笔,以及美好事物壮丽山川的题材,是这些绘画作品的共同特点。只是每幅画都被明码标价了的展出方式,有点不同于一般的画展。出来以后才明白,这已经不是美术馆的展厅,而是烟台画院的展室了。
让美术馆和画院都面对最著名的海滨,让历史和风景之中有艺术与文化相伴,这种高大上的设计初衷,或许对游客中的孩童会有些潜移默化的好影响吧。普通的停留时间有限的游客,都一门心思在波涛涌起又落下,落下又涌起的大海上,在海上的岛屿和船舶还有礁石上的贝壳与小螃蟹身上。他们更愿意赤脚去捞点什么,拿着带走的时候就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那是关于海、关于烟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