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笔记:北京西站
梁东方
有火车站总是比没有要强。所有的怨言其实都是基于已经有了火车站之后的不满足。这不是一个要陈述问题的时候戴上的一切情有可原的帽子,这是一个在我们的一向艰难的土地上的不无痛苦、也不无痛苦中的欢欣的事实。
北京西站当年号称是亚洲最大火车站,戴着着传统的翘角飞檐帽子的现代板楼建筑,曾经也是一个地标。不过后来陆续出了漏水和贪腐之类的事情,也很快就被时间的洪流给淹没了。现在人们的感受就只是好用不好用,也就是文词所说的对乘客的友好性怎么样。
中国的现实和北京的现实都是人口众多,北京西站和任何一个火车站一样都要面对这样的“人口众多”,多到世界第一的程度的人潮。怎么分解这样的人潮,怎么双向分解,也就是将来乘车的人,与乘车抵达的人做两个方向的分解,这就是要看火车站的设计规划与服务的真功夫了。然而西站恰恰是在这样的真功夫上让人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
以前西站没有地铁相连,只有地面公交可以作为人员抵达与离开的纾解途径,虽然单一,但是人们也无可奈何。现在有了地铁,理论上可以乘坐地铁到达包括遥远的首都机场在内的城市的任何一个方向和位置,但是去乘坐地铁却很不易。排队的景象经常蔚为大观:排队过安检排队买票排队检票排队到地铁站台,一个小时以后才能挪步到地铁的情况也不鲜见。
而乘坐地铁抵达西站的人就更挠头了,先要出站,然后去售票处排队安检以后进去取票,然后出来再排队安检以后才能进入候车大厅……分明是火车站与地铁站一体的建筑内部,却硬生生要给隔离成互相不搭界的两部分,让乘客不得不先出去再进来,而且还要再经过两次安检。所有的出去进来和安检,都是需要排队进行的,都需要时间,需要提前很多的时间。难道就没有一种可以让从地铁里出来已经接受过地铁安检的乘客,不再安检、不再出站,而直接取票进入候车室的简便快速的方式?
最近南站的“难”又一次成为一个话题,引起舆论关注之后就是又一次的整改和监督。情况据说有所好转,但是也难以尽如人意。西站的问题与南站的打车难及黑车问题不一样,情况似乎没有那么严重,但是这样繁复的程序不仅会使时间紧的人误了车,而且更会加重各个部门的工作负担,属于双输的无意义损耗,何以这么多年以来就难以改善?
我们具体设施的管理者们迟迟不肯改变的最大原因,相信一定不是技术上的无法实现,也不是工作意愿上的懈怠不作为,更不是听不到意见的闭目塞听。那答案莫非就真的是传说中的那个安全保障上的需要?那么是地铁里的安检弱于火车站的安检,还是为地铁里出来要乘坐火车的乘客单独安排安检的不可实施?作为外行,原因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是其不方便的后果却一直需要每个人都来承担。庞大而繁复的社会运转机制,哪怕仅仅是一个细节,一个小程序上的瑕疵,时时加诸每个人的痛苦指数也都是居高不下的;挥之不去的累赘之外,是焦急的汗水,更是无奈的望洋兴叹。
在西站北广场成千上万席地而坐的乘客之间几乎不能插足的空隙里挪动脚步,是需要相当的耐心和技术的。当然你本来觉着乘坐地铁抵达有充裕的时间保障,结果却不期然陷入了心急如焚的焦虑之中的时候,这样的挪动脚步也就更其让人有燃烧感了。明明看到目的地就在眼前,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抵达,恨不能翻过墙去直接到站台上赶上那就要启动的列车的念头,一再冲击着你近乎崩溃的心。
经验告诉我们,还是赶紧放下那种荒唐的儿童念头吧,要紧的是按照那也许可以被称为繁复的程序一步步走下去,只有一步步缓慢地走下去,才更接近于那大墙里的站台和列车。
才更接近于那大墙里的站台和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