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笔记:厦门的独特气质是什么
梁东方
对于我这样喜欢到处走一走,并且对别的地方做些感受评价的人,偶尔也会有当地人说:我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了,甚至好几辈子了,我们都没有说什么,你来了一次,待了几天就敢说这里如何如何,好自不量力。
的确,关于本地的特征,和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相比,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到此一游的人应该是没有什么评价优势可言的。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人,只要有过感受,哪怕是再短暂的感受,也是有其特定的发言权的。浮光掠影有浮光掠影的角度,长期扎根有长期扎根的深度;况且,浮光掠影虽然肤浅,但是因对对比强烈,感觉敏锐,未必就没有意义。所以只要是有感而发,大致上就是可以成立的。
我虽然仅仅在厦门几天,但是还是感觉到了一种明显不同于别的任何地方的特殊性的。当然我相信以厦门人的普遍善意,我即便说错了什么,也不会有人直接说我自不量力的。当然说了也无所谓,只是那并非大多数温和知礼的厦门人的风格而已。
我骑车环岛而行,走到面对鼓浪屿的时候,有登岛的想法,于是放下共享单车直接去了没有什么人的码头售票窗口买票。里面的售票员请我出示身份证,于是就递给了她。她看了看,没有说什么,又问有社保卡吗?我马上又将钱包里的社保卡拿出来,她说是本地的社保卡……
我这才恍然大悟,这实际上是只针对本地人的轮渡码头。她没有因为自己知道乘客不知道的信息,而让自己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更没有因此而来的任何凌驾之感,没有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外地人而有优越感——那种仅仅因为自己是本地人而来的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在我们的很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一些人身上表现得往往很鲜明。她态度依旧平和地说:很抱歉,请北行六公里到轮渡码头买票。
我虽然不能在与鼓浪屿近在迟尺的码头上直接坐船过海,但是因为这一番由自己的信息掌握空缺而导致的类似检验人家态度的买票过程中,近乎标准的被“礼遇”,而竟然很是愉悦。因为在北方而且不限于北方,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这样不小心到服务窗口来莽撞地“冒傻气”的行为,会遭遇些什么,很多人都不是没有经验。
实际上,不管是地铁还是公交,不管是火车站还是码头,我在厦门这些对外的服务窗口遇到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在别的大城市、特大城市经常可以遇到的那种因为职业的原因以及个人的原因而没好气的。几乎每一个一直在忙碌的服务人员都能做到态度诚恳,有问必答。这固然是职业操守所致,但是如此普遍发生的话,是不是也已经与本地的民风有关?
因为在其他的地方,饭馆旅店、街头巷尾,你也总是能遇到这样对陌生人的好态度。他们显然不仅仅是对你好,而是对所有人好,是对整个世界好。
一个大城市中的人,普遍都有对整个世界的好态度,这在我们经验里其实是并不多有的。厦门作为一个岛屿,与大陆有一定的距离,周围海水环绕,自然是有其独特的地理形胜所孕育出来的人文特质,令人惊喜的人文特质。人还可以生活在这样温和有礼的人与人的关系方式里,生活的美好还可以以这样的近乎理想的方式展开,这让人喜悦,让人感动,也让人不无喟叹。
我在厦门几天,对于景点的观感自然也有,但是远远不如这种对于厦门的市民民风的发现来得强烈和欣喜。厦门的气氛,常有融融之乐的好感受。到处都洋溢着享受生活的气息,人们不躁不急,生活态度都因为周围的大海和城市里的湖泊的滋养而乐活,都因为本地传统上某种彬彬有礼的教养而普遍。
厦门的上午七八点钟。早晨娇艳的阳光,充满热带的魅力,三层楼的光亮的外墙下面是郁郁葱葱的树冠。整个城市的街市在明亮的光芒和舒适的气温里递次展开,像是一副生活的长卷,拉开了缤纷艳丽的长轴。
上班的,上学的,买菜的,晨练的,人流交织;虽然路面不宽,但是井然有序。树上的果实和路边的鲜花映衬着往来的行人,一派祥和。所有交通意义上的交错与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都有一种互相礼让的秩序感,即便偶尔不小心有抵牾之处,也都是各自退让,以最理想的妥善方式予以解决。尽管不用想也可以知道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种种矛盾,都会有具有普遍性的纠结与具有特异性的问题,但是至少从观感上来说,发生在表面上的不文明的、远离人类礼仪的粗蛮言行,是极其少见的。
环岛骑车,对面亮闪闪的海面中的岛就是金门。这样的角度,即是不期然之间来到了历史现场,让人想起当年那些义正辞严的炮击公告、节日暂停炮击公告以及后来的停止炮击公告。硝烟散去,当年想象之中前线上最严峻的地方厦门,却原来是一个非常平易的南方城市,人们少有戾气。中午的阳光灼热,但只要有阴凉就非常凉爽,所以即使中午也游人不断。
人们或坐或卧于海边的树荫里,躲开烈日便都是合适与舒适。可以惬意地听海涛,可以什么也不想地闭目小睡。在这天涯海角再少有远方的地方,心绪上的安定、安顿之感,便是不由自主的主导;连海边的那些长椅好像也都处于一种等人来坐的状态,只有有人坐上去了,才会因为恰如其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而产生一种得其所哉尽了责任的满足。
那些拍婚纱照片的年轻人朝气蓬勃的言笑和动作暂停的搔首弄姿,不过是这种平易美好生活的一点点点缀而已。这个没有戾气的城市的环境要素,似乎已经决定了生活在其间的每个人的欣欣然的生活主调。
一家三口骑着双人自行车,一路欢笑地过来了。年轻的爸爸骑着车,小孩子在前,妻子在后。年轻的妈妈满面桃花,穿着短裤的双腿上下蹬踏着自行车,秀美的姿态她自己未必能意识得到,却已经成了海滨风景的组成部分。
不论是在进明寺所在的那个有很多花朵装点的民宿的村落,还是小吃鳞次栉比、人头攒动的曾厝垵,不论是在五缘湾湿地外的游艇码头还是环岛干道下面的自行车高速公路上,当然还有那著名的鼓浪屿上,总是不难看到这样祥和美妙的景象;即便是道路弯曲狭窄的市中心那些带着骑楼的街道,商家也会在门前不宽的地方支上小桌子、小座位,泡上茶。男男女女地坐在那里,一副乐享生活的样子,天然地就成了身后小店的广告,吸引人的目光的广告。尽管这个广告不指向自己的商品,但是毕竟已经是卖商品的人,是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本身。
这样的状态在岛外的集美地区也被比较好地保持着,陈嘉庚当年在那里创办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备教育体系,其审美的建筑格局和向往知识、倾力教育的良苦用心,其实也都是这种建设美好生活家园的主旨下的奉献行为。
面对今天家乡的发展在全国也依旧数一数二的人文气氛,面对日积月累之下历史地形成的属于这里的良好民风,陈嘉庚先生在鳌园遥望厦门的坟墓里,应该也是可以安息的了。
在中国,不到厦门不会有更完整的印象;不到厦门,就缺少了了解这个国家的气质至关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