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琅琊榜》随笔:生活中的“道”与“术”
相信追剧族不会对年前热播的宫廷权谋剧《琅琊榜》置与“陌生感”吧。其原因在于,有的人是为痴迷于胡歌与王凯本人的雄性“气场魅力”;有的人是为玩味于剧情中非生即死的“跌宕起伏”;有的人是为“驱散生命中闲暇的时间”而泡剧;也有的人是为满足心中“正义”之气来寻一个满意的结局等等。这犹如一幅盲人摸象的景致,也别有一番热闹。
同样一部电视剧,不同的人观看便会有不同的体味,这便成了一种可爱的“生活”。然而,生活又是霸道的,令你既爱又恨,有时会强加给你束束悲恸;有时会逼迫你做出艰难的抉择;有时会突然降临意外的“甜头”;有时会重重地给你“一拳”。于是,生活中营造出来的“酸甜苦辣咸”让许多追剧人去电视剧中寻找对应角色,与他们同喜、同愁、同悲,恍惚间自己就是那个角色。
在《琅琊榜》中,有人奢望梅长苏的智慧能够附体于自己,那该多好啊!我问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他回答道:现实在扩大,脑袋明显不够用。我补充了一句:脑袋在萎缩,现实依然如故。他听了之后,似懂非懂,很是诧异。
为何很多人会惊叹梅长苏的足智多谋,会厌恶谢玉的卑劣,会反感誉王的做作,会着急靖王的“直筒心肠”……原因在于,电视剧源于生活又异于生活;于是“生活”把我们捆绑在了现实与剧情之间。我们总会在剧中的某个角色身上找到一个“自己”,这个“自己”演绎的生活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贴身体验。因此,很多人看到了梅长苏在朝堂里的“得心应手”,便会勾起自己回顾过去的某个时刻,一个毛手毛脚被辞退的时刻,一个找人帮忙却左右不逢源的时刻,一个工作总是焦头难额的时刻,真希望这些时刻能有梅长苏“得心应手”的本领在身,便可以一一击败困难。现实生活中情感的缺失,人们总会在电视剧中寻求精神寄托。梅长苏便是一个大部分人都在寻找的精神寄托的“化身”。
当然,上面所说的都还不是我要叙说的关键。要告诉大家的是,在这豺狼虎豹的丛林中,为何一个病怏怏的梅长苏可以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地生存下来,且还能赢得生活呢?能够弄懂这个道理,那些想要梅长苏的智慧附体的人也许就能沐浴在希望的阳光里了。
反驳者可能会大声疾呼:你这是异想天开,梅长苏有麒麟之才,我们只是一个平常人,又如何能与他作比较呢?莫急莫急,能有这样的言辞,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你的思维还处在成长的过程中。”
梅长苏之所以能被琅琊阁举出惊人之评——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而你始终是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地虚度人生。其核心之别在于梅长苏的一切行事皆遵循“道”的要求,而你只是全凭性情的喜怒哀乐做事,这即为“术”。
什么是做事的“道”呢?即一切行事都应遵循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假若你认真分析了梅长苏的做事格调便可以知晓根由,这里我列举一二,以飨读者好奇之心。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太皇太后把霓凰郡主的手放在梅长苏的手背上,说“小殊啊,你们什么时候订亲啊?”霓凰郡主想把手收回(当时霓凰郡主并不知道梅长苏的真实身份),但是梅长苏却迅速握紧霓凰郡主的手不放。事后,霓凰郡主质问梅长苏其原由。假如你是梅长苏你会如何作答呢?梅长苏敏捷地回答说:只是不想让太皇太后伤心。梅长苏这样作答并非随口之言,因为一旦回答得不好,会有辱郡主尊贵身份,引得郡主恼怒。
其实,梅长苏运用了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可以应对同类的问题,这个规律就是用大格局回应小格局(如果继续追问,就显得对方格局很小,如此小的格局又怎么配得上我的大格局呢)。对这一规律的运用在后续的剧情中都有体现。比如,夏冬大人诘问梅长苏,云南的那场战事困局,为何江左梅郎要救援霓凰郡主水火之中?梅长苏便用了同样的规律作答。
再列举一例。誉王的党羽何大人因为儿子失手杀人一事而重病卧床,没过两天却又精神百倍地处理起政务来,对于这个及其反常的细节,梅长苏并没有放过。梅长苏做了如下的推测:按理来说,何大人即将失去爱子,这种悲恸常人难以忍受的,正常反应应该是精神萎靡、情绪紊乱、无心思事,而何大人突然神清气爽、精神百倍,这是不符合常理的,假如要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何大人的儿子没事了。因此,这其中必有隐晦之事。梅长苏派人暗查,果然是找了一个与何大人儿子一模一样的人换了死囚。其实,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及的“见微知著”的能力。这个剧情中蕴涵的做事原理极其简单,即“变(何大人的情绪变)则利益结构变”。你用这个原理去分析同类事情,都会有意外的收获,只要你不放过任何一个变化了的细节,难道这个“抓住变化的细节去分析新的利益结构”你做不到吗?
我们还可以归纳出更多的规律。例如,每一步都从核心利益去分析事态走向的可能性;什么性情的人必定会做什么性质的事;先推测可能的结果,再做抉择等等。当你把《琅琊榜》中的梅长苏用过的所有谋略都规整出来后,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不是自己太笨,而是自己懒于思考,懒于行动。
那么,什么是做事的“术”呢?“术”即手段方法等。而这个“术”往往同“小聪明”、“不择手段绝不罢休”、“利己主义”、“情绪指派行动”、“急功近利”、“小情绪”等站在一起。生活中,尽管你有点小聪明,也能做成一些事情,但是从长远来看,你始终是不会入“智慧”之流的,始终是会与梅长苏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别的,始终会抱怨人生不如意有八九之多的,始终会后悔做过的一些决定等。
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否按照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做事是通向“智慧殿堂”与“庸碌之狱”的岔道口。(感谢知名时评人王国春先生授权刊文)